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0304-09 
論文名稱論張載弘儒道以反佛的理論根據
研究生朱建民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牟宗三
年度68
地區台灣
提要  本論文之研究,在於澄清兩方面的誤解,以彰顯張載之學的本義。對張載之學,後代鮮有諦解,近人更多比附於唯物論而稱之為唯氣論;若依此誤解,則張載是儒家之大歧出,根本偏離先秦儒家之生命智慧。另一方面的誤解,則是套在整個宋明儒學被誣為「陽儒陰釋」的氣氛中,張載之學亦被認為是摻雜了佛學,更有人把張載依先秦儒家經典而引伸的意思視作佛家義理之改頭換面;依此誤解,則不能正視張載之所以為儒家的實義,亦不能正視張載反佛的積極意義。張載曾出入佛、老而後返諸六經,吾人若能正視他在此學思之轉折上是真誠的,則不能把他反佛視作不自覺的情緒反應,而忽略了此中包含有儒、佛根本差異的哲學問題。在反佛中,張子所面臨的是理論完備的大系統,從哲學上反佛亦不能只指出對方的缺失,更主要的是要建立一套足以對治這些缺失的理論系統,作為自己的根據。在此「破邪必先立正」的認識下,張子以先秦儒家的生命智慧為基礎,對此生命智慧重加反省、賦予新生命,更加強系統架構的性格。由此,吾人認識到,在張子反佛的過程中,弘發儒道方為其重心所在,而「反佛」倒成為引發其「立儒」的刺激、助緣,在歷史刺激的迴盪之餘,其終究用心處唯在於弘發儒道。然而張載正面所開發的儒家義理,卻因表達之礙,常受人誤解,如此則其反佛之實義亦不得見;故吾人必先釐清張載正面肯定者之本義,而後方能究其如何相應地對治佛家之缺失。又就張載之反佛處,吾人亦可以此反過來彰顯他所正面肯定者之實義。故本論文之研究目的,總起來說,即在彰顯張載之學的本義。
  張載弘發儒家義理而反佛,並非站在佛學研究者的立場對佛學內部義理之糾葛提出解決或批評。張載批評佛家不識道體、不識天道之用、不識天性、不識天命,簡單地說,即是不滿意佛家以緣起性空而視天地為幻妄、人生為幻妄,即是批評佛家不能正視道德的實理實事。這些批評顯示了儒、佛根本差異處。張載即以儒家之道德的實理貫實事為理論根據,批評佛家之缺失。吾人於此研究張載之反佛,並非站在反對佛家的立場挾前賢以自重,而是欲由張載之反佛處彰顯其正面肯定者之實義,更於此中見一儒佛根本差異的問題,故而研究重點亦不在整理、疏解佛家內部義理之紛紜諸說,而只就張載所批評處論。
  張載以道德的實理貫實事為反佛之理論根據,則此義亦為其正面弘發之中心。張載弘發此義,有從天道論方面客觀地說之,有從心性論方面主觀地說之。吾人於第一章論張載天道論之本義。張載之天道論以「太虛即氣」為中心觀念,而後人對太虛與氣之關係之理解分歧甚巨,故吾人之主要工作即在澄清各種可能之誤解,以彰顯太虛之實義。由此,吾人明瞭「太虛即氣」實即是客觀地說的實理貫實事。然而,張載並非孤離地就天道論處客觀地說太虛為實理,張載之系統雖始自天道論而實以心性論為歸結;由心性是一而肯定天道論與心性論通而為一,故必在心性論處主觀地說實理,方能見此實理之具體而真實的意義。吾人於第二章論張載之心性論,即在說明道德本心是主觀地說的實理。於第三章,吾人則論張載如何相應地以此道德的實理貫實事以對治佛家之缺失,以反顯張載之學的本義。於結論則綜述、綜評前三章所論者。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