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0403-36 
論文名稱法眼文益思想研究
研究生高秋香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劉貴傑
年度88
地區台灣
提要  禪宗是中國佛教的重要派別,它廣泛流傳於中國,對人文、歷史、宗教、思想和藝術都有深遠的影響,甚至儒家、道家的思想,也深受其衝擊與激盪。當然,從印度傳來中土的禪學,也受中國文化思想的影響,而蘊含中國的特質。儒、釋、道思想可以說是相激相盪,相互融攝,而形成博大精深、生生不息的中國文化。
  禪宗由菩提達摩傳入,經慧可、僧璨到道信、弘忍開啟東山法門,使禪門大開,而有南、北宗之分,神秀北宗在北方受到皇室的支持得以發展;慧能南禪則於南方山野自力自足。因此,會昌法難時,並未受到影響和破壞,而能持續延傳下去。行思、石頭和懷讓、馬祖二支,就是在此情況下迅速流傳,到了唐末五代,更衍生五家禪的局面,使得南禪的發展達到了頂峰。法眼文益所創的法眼宗是五家禪之一,它是最晚形成的一家。所以,它富有與其他四家禪不同的使命。因為禪宗的發展雖然到了一花開五葉的盛況,但卻蘊含著步入衰敗的因素,法眼文益為了挽救此一禪門危機,乃作《宗門十規論》,大聲呼籲宗門禪者,當有警惕心、自覺心,共同來挽救禪門的弊病,這就是文益的使命。
  文益所處的唐末五代,正值中國歷史重要的轉折時期,不但面臨如何因應現實社會,更處於佛教存亡與興廢的困境中。禪宗自宋以後,就發展出完全不同於唐代的生動活潑與自由自在,而是朝向會通學理、圓融互攝的途徑,完全喪失禪宗獨立自主的精神,此一轉變非常值得探究。正因文益以圓融會通的態度來解決當時佛教的矛盾與衝突,甚至融和宗門與教門,並經過其再傳法嗣永明延壽的大力提倡,進而大開宋代以後禪教合一的盛況,成為宋代以後佛學的新趨勢。法眼文益所創的法眼宗,雖然流傳不長,但其倡導的思想對後世卻影響至深。因此,希望藉由本文,揭示法眼文益在中國禪宗史,乃至整個佛教史的地位。
  法眼文益生當五代時期,曾住金陵清涼院說法開示,而被稱為「清涼文益」。由於受到南唐君主的賞識,示寂時,南唐中主李璟親加禮問,去世後賜諡「大法眼禪師」。因此,其所開禪宗法系被稱為「法眼宗」,是南禪五家之一。著有《宗門十規論》及《大法眼禪師文益頌十四首》行世。
  法眼文益禪學思想淵源於六祖慧能之下青原與石頭一系的禪風,並承襲玄沙師備和羅漢桂琛的觀點。依南禪不立文字、言語道斷的原則,因材施教於溫和方便中,因此顯露出其簡潔、明快、善巧的特色。並認為佛法一切現成,本來如是,不待人為的造作,只要體認踐履,就能了然覺悟。因此,其思想的特色乃在:一切現成,處處皆禪;以及主張禪教融合,渾然無瑕,認為禪與教都是佛法的呈顯,而且又可以用來解決當時參禪者空談心性、不識禪理的弊端。而其重大影響則在開啟注重經教的風氣,引發當時和後世佛學對經教的重視。其重要的著作《宗門十規論》具有下列意義:
  一、針砭禪門的時弊:摘舉當時禪門各種流弊,並予以戒飭。因此受到後代相當的推崇及激賞。
  二、強調圓融的精神:鑒於當時禪門的腐敗,主張「禪教一致」論,影響了宋代以後佛教發展的趨勢。
  三、示現教育的方法:以善巧與溫和的方式,隨學人根機應病與藥,因材施教,可為當前各級學校教育引以為鑒。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