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302-19 
論文名稱石谿<報恩寺圖>研究
研究生魏建達 
校院名稱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郭禎祥
年度83
地區台灣
提要  本文以石谿於一六六三年十月所作的<報恩寺圖>為主題,分析其藝術內容形式,以及探討石谿如何根據實景客體「報恩寺」,創作成藝術本體<報恩寺>的主要因素。然後根據此主體創作的模式及方法,製作具有傳統精神內涵,以「實景」為出發的「繪畫作品」,實踐筆者「以古為新」的創作目標。
  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及目的,有關石谿的研究文獻,及石谿生平略述。
  第二章,<報恩寺圖>的內容與形式分析:敘述畫面上呈現的圖象內容,應用的繪畫形式,款題的內,書法的風格等。
  第三章,<報恩寺圖>的創作淵源:敘述<報恩寺圖>的藝術形式受了沈周、吳鎮、黃公望、王蒙等的具體影響。並承襲了心學及非物質性描繪的繪畫特徵。
  第四章,石谿作畫目的與<報恩寺圖>的表現意圖:敘述石谿以筆墨作佛事的功用,及針對「報恩寺」的內在精神,發出其「廓爾無私,自強不息」的超俗性意會。
  第五章,結論:說明「報恩寺」與<報恩寺圖>之間的非形似描寫,是建立在「自我修行」、「利益眾生」的超俗性繪畫功能。
  透過上述研究,本論文得到兩項結果:(一)藝術品的價值源自創作者個人內心獨特的體悟。自然界的一切都在生、老、病、死的無情循環中,對於個人來說,一切存在都是非真實的,只有藝術家自己的生命體驗才是最可貴,唯有把握個人的存在價值,才能凸顯藝術品的價值。(二)以超俗性的繪畫理想提升人的存在價值。在今日多元的工商社會,以「名利」為爭逐的環境中,類似石谿的「廓爾無私,自強不息」的這樣超俗性的人生理想更應得到重視,以提升人類的存在價值。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