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702-03 
論文名稱敦煌俗文學十六篇研究
研究生王玫珍 
校院名稱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語言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黃永武
年度77
地區台灣
提要  研究目的:敦煌寫卷發現以來,大批俗文學作品問世,使得文學研究別闢新境。而名為「講經文」、「變文」之俗文學作品,尤多學者著書立論。然不論講經文、佛經變文,或講史性之變文,乃為唐代俗講作品中,形式較為保守一類。另有敦煌俗文學十六篇,其嘗試精神,與創新求變之形式內容,實開後代白話小說、戲劇先河。然此類作品偶於他文零星敘說外,未見專文研究。現針對此十六篇作品分析研究,以闡明其影響後代小說、戲劇之貢獻。
  文獻:本文除採經史子集各類書籍佐證,文學、小說理論之書作為批評根據外,主要資料來源乃近三十年有關敦煌俗文學研究之專著、期刊論文、或未出版之學位論文。
  研究方法:本文研究對象為敦煌俗文學十六篇作品,研究資料乃就作品分析歸納而成。研究內容:本文先就敦煌俗文學十六篇作品外緣之時代、背景介紹,再由其展現之內容與形式技巧分析歸納,末尾歸結於其對後代文學之影響價值。
  研究結果:變文之出現,使許多文學史上之疑問得以解決,而其衍生之敦煌俗文學十六篇,又為後代民間文學各種文體之雛型。經本論文歸納分析,得其異乎前秀者有四:(一)取材內容之擴大,(二)單一化形式之嘗試,(三)人物刻劃之加強,(四)藝術手法之創新。此革新求變之精神,較變文更具啟發與貢獻之功,足為後代小說創作者取資之對象與努力之方向。又就其題名、形式與後代文學比較,得其與詞話、宋元話本、金院本之密切關係。蓋此類作品,唯邵紅曾發表過期刊短文,論其形式內容之特色,惜為篇幅所限,未遑深論。本論文乃就歷史背景、文學趨勢,分析此十六篇作品產生因素,並試以小說藝術角度,披沙撿金,品析其形式技巧,以明其初具白話小說之特色。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