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西港玉敕慶安宮香科活動之研究
研究生李素英 
校院名稱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化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黃世祝
年度94
地區台灣
提要  西港慶安宮香科活動,源自1784年八份姑媽宮迎回漂著的王船奉祀並舉行刈香繞境,每三年一科。1823年曾文溪大水改道,由西港慶安宮接辦迄今,除1943年太平洋戰爭停辦外,未曾中斷,時間長達二百二十年,香境擴及九十六村鄉。歷史悠久,香境遼闊,號稱「台灣第一香」。
  2003年台灣發生SARS疫情,群醫束手,政府極力宣導防疫措施。台南縣西港鄉與送瘟習俗有關的香科活動,在此時如期舉行。田調顯示,大多數曾參與的民眾相信活動之後未繼續蔓延,與此儀式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性存在。本研究以社會科學的方法,收集近二十年的活動資料冊、文獻探討、現場觀察紀錄、深度訪談主事核心人員、並對參與活動香民做田調訪查,進行資料分析,目的為瞭解西港香科活動源流與變遷 ,探究道教如何寄於民俗中,其行程與儀式設計在送瘟上具何意義,以及參與民眾對活動的認知、心理需求、感受與價值觀。
  研究發現,多數香民對此活動的屬性認知為地方民俗文化活動,並且認為將活動傳承與創新,有助於發展成地方觀光產業。在香科醮儀中,透過火醮、和瘟醮等類似「通過儀式」,使地方從「骯髒、生病」轉變為「乾淨、健康」。道士於做醮時,以簡便化、形象化、通俗化、在地化等方式進行科儀,將道教的瘟疫觀寄於民俗活動中。
  整個活動的行程與儀式,乃集眾人之力,藉著共同創造的巨型團體活動,透過「懺悔贖罪」儀式,解決集體心靈怖懼之困境並重建精神秩序。每三年一次,週而復始,強化民眾內心的道德感與自省能力,使得此活動除了在送瘟上,具有醫學觀之象徵意義外,也潛藏著社會道德教化的人文內涵,滿足香民追求身心靈健康,地方和諧平安的共同願望。先民以王醮祭典驅瘟除疫的遺風,似已沉殿為香民生活秩序與文化的一部份。
  在王船祭中,隨著火化的添儎物,於王船艙口簿上記載物品繁多,有許多保留了先民生活的遺跡,值得繼續研究,為後世子孫保留先民生活文化佐證資料,並提供主事者思考王船添儎物的合理性。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