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撰集百緣經》及其故事研究
研究生李昀瑾 
校院名稱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鄭阿財
年度92
地區台灣
提要  《撰集百緣經》,凡十卷,譯者記載為三國時吳.支謙,省稱為《百緣經》,現收錄在《大正藏》第四冊「本緣部」當中。《撰集百緣經》全書分為十品,每一品各有十則事緣,共計百緣,以百則事緣來說明善惡因緣的果報。
  本文第二章利用語言學的方法,將一般認為支謙所譯的《撰集百緣經》與已經研究確定為支謙所譯的《太子瑞應本起經》以及其他確定為支謙所譯的佛典,參照對比,發現其與這些佛經在詞彙的使用上,與譯文的語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別,應非同一人之譯筆。從這些佛經經文的語言比對,可證《撰集百緣經》當非支謙所譯。
  本文第三章分析《撰集百緣經》的敘事模式分為三大類:授記故事、佛本生故事、果報故事。授記故事是信者對佛法深生信仰之後,發大誓願,而蒙佛授記將來得以成佛。佛本生故事則是由佛陀今生所得到的供養福報或是聖德之行,而溯及佛陀於過去世修行時所為的功德或菩薩行。果報故事則是一般眾生或是聲聞弟子依其所種之善惡因緣而得到相應果報的故事。另有三則故事無法歸入上述的三類敘事模式中,歸為「其它」於最後另立一節討論。
  本文第四章為關於《撰集百緣經》的內容研究,分為主題與思想兩方面來探討。《撰集百緣經》故事所呈現出的主題有:授記、佛本生、餓鬼事、諸天生天因緣、佛弟子本事,以及無法歸入上述主題的其餘諸緣。而在故事中反映的主要思想是授記思想、捨身成道以及因果業報的思想,其餘的思想內涵尚有:五道輪迴、廣發誓願、稱念佛名、小乘思想、大乘根苗等。
  本文第五章主要以與《撰集百緣經》故事內容高度相關的經典《賢愚經》、《雜寶藏經》,以及日本《今昔物語集》為比較研究,《賢愚經》的故事和本經相關的有十六則,《雜寶藏經》和本經相關的則有七則,《今昔物語集》天竺部和本經相關的則有十六則。論證《撰集百緣經》實乃一故事內容豐富,亦受到後世歡迎的佛經。
  本文第六章除了總結前述,但是卻對本經重新定位認為:《撰集百緣經》全經敘事模式化、程式化的情形,從文本閱讀的角度來說,或許不免讓人覺得變化不大又有所重複,正如同有學者所言:「幾乎都是循同一模式撰寫……而在用詞遣字上,也常以同樣的詞語,同樣的句法一再出現在各則故事中,是以經中的大多故事,都缺乏文學的創造性與趣味性,給予人非常呆板枯燥,千篇一律的感覺。」然而從說法宣教的角度來看,或許《撰集百緣經》本就不是為了作為閱讀的經本而產生的,而是基於教化的目的,在通俗的宣教活動中,運用各種佛陀、弟子的本生故事、因緣故事來作為說法時的例證,以達到勸善止惡的效果。是以它所呈現的面貌—套語的使用、模式化的敘述方式,是較接近於口傳文學的特色。從這種以宣教的作為主要目的的角度來看,所要宣揚的就是歸依三寶、敬信佛僧這樣的理念,既然要宣揚,那麼反覆的述說便是達到強化觀念、使之深入人心的有效方式。因為《撰集百緣經》當中的本生因緣故事,仔細品味,不但具有文學的趣味而富有宣教的效果,更為後來的文學、壁畫提供了許多素材與參考,雖然在某些故事中有著程式化的痕跡,仍無損於它的成就與價值。
  由於筆者對佛教經典中的文學內涵深感興趣,有鑑於此,故對《撰集百緣經》全經一百則故事作較為全面的整理探討,以期能顯現《撰集百緣經》在佛教文學上的地位,並重新給予它應有的評價。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