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801-21 
論文名稱宗教面對全球化的挑戰:介紹及研究彼得.貝耶爾的《宗教與全球化》
研究生許郡珊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碩士班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谷寒松
年度89
地區台灣
提要  彼得‧貝耶爾的《宗教與全球化》,是目前最具系統且全面性地以全球化與宗教間的關係為探究主軸的宗教社會學著作。本論文在關注全球化對當代宗教有何影響與挑戰這一課題下,將依序在第一、第二章介紹貝耶爾在《宗教與全球化》這本書中所建構的理論及實例研究,而後於第三章做一綜合評述與初步反省、應用。
  在《宗教與全球化》一書中,彼得‧貝耶爾是以盧曼(Niklas Luhmann)的社會學理論為基礎,並由此進一步發揮到盧曼所不曾探討的領域與方向上。貝耶爾定義全球化為現代化的延伸,即功能次系統的全球擴展。並視宗教是以「內在∕超越」二極為基礎的,具有將意義賦予給整個人類有意義溝通的根本不確定性及能提供方法克服或管理這些不確定性及其結果的一種溝通類型。
  在貝耶爾的分析中,全球化帶給宗教最根本的嚴厲挑戰就是宗教喪失了原本在前現代時所擁有的自我顯明正確性與公共影響力而被相對化、邊緣化;但貝耶爾也指出全球化的社會結構也為宗教的發展提供了一些有利因素。當代宗教在回應全球化所帶來的相對化危機上,存在著兩個不同的回應方式。一是以獨特傳統的復興及再強調在外者∕在內者間的差異來面對相對化,它屬於基要主義式的回應,貝耶爾稱其為「保守的選擇」;而另一回應方向則是與全球視野共鳴,指引宗教傳統朝向全球並脫離過去所認同的個別獨特文化之侷限,其把相對化視為正面的結果,並吸收著全球文化的價值觀,貝耶爾稱其為「解放的選擇」。按貝耶爾所指,這兩種回應方向都反映出全球化的社會結構與特徵,也都有其曖昧的問題存在。
  不過在對「當代重生的宗教公共影響之可能性」的關注下,貝耶爾更精細地指出在功能分化居先的全球化社會中,不管是「保守的選擇」或「解放的選擇」,當宗教運作純粹的「宗教功能」服務時,宗教將越趨朝多樣化與私人化發展;惟有當宗教從事「宗教演示」服務時,才能有重生的公共影響可能性。而最後,貝耶爾不只在理論層次上進一步推論,也藉著當代實例的具體分析指出宗教能藉著動員處理剩餘問題的「宗教-社會運動」,來使宗教在公眾事務上擁有重生的影響力,但其也因受全球社會結構的調控而有其限度存在。
  綜觀貝耶爾《宗教與全球化》所建構的全球化理論及對當代宗教在全球社會中的不利處境與可能重生的公共影響之分析,可以發現貝耶爾為全球化脈絡中,傳統、制度性宗教的私人化以及各處蓬勃興起的宗教革新與復興運動等宗教現象,提供了一個著重揭示潛藏結構的社會學解釋與分析。此外,本論文認為事實上他也為「宗教面對全球化的挑戰」保留了一個積極的肯定。宗教不會只是身陷被動、調適,時時為自身的存廢掛心的角色;宗教能積極地為全球化提供一個凝聚、次序的視野,提供一個目標,宗教藉著「宗教-社會運動」及各種服務的管道,能為全球社會提供必需的價值,調控、型塑全球化的發展。
  由此可見,對於關切宗教處境的宗教社會學研究,貝耶爾的《宗教與全球化》提供了一條非常貼合時代脈動,及具結構分析特色的社會學研究進路。至於對宗教界來說,貝耶爾的理論則或可為它們在全球化過程中的純粹宗教生活與社會參與揭露出一些值得注意的面向與可供反省的根本材料,而本論文的最後一章也嘗試性地在貝耶爾的理論基礎上初步從事此一反省與應用。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