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808 
論文名稱新埔枋寮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楊梅地區為例
研究生賴玉玲 
校院名稱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莊英章康豹
年度90
地區台灣
提要  新竹枋寮褒忠亭義民廟為北臺灣客家信仰中心,建廟兩百多年來,由私人祭祀擴展成為跨區域信仰規模,義民嘗的設置是義民廟發展的重要經濟基礎;而作為祭典區代表的地方菁英,藉由祭祀活動在地方社會傳播信仰也開展個人、社會關係網絡和象徵資本,同時以家族世代承繼方式持續參與輪祀。進入日治時期義民廟逐步步上有組織、系統的委員會形式;清末以來的地方社會代表家族,又成為義民廟事務的重要集體決策者。伴隨義民嘗擬宗族發展形式,延續家族作為地方社會代表的聲勢和名望,也使得義民祭典得以輪替不斷。
  枋寮褒忠亭義民廟由十五個地方社會家族以「公號」,代表十五個祭典區參與義民祭祀。公號的設置往往含拓墾名號、商號、祭祀公業或嘗會名稱的使用,富有家族、宗族共同對外活動的代表性意義。義民廟的發展即建立在十五祭典區的十五個以公號作為代表之客家家族發展,和義民廟事務的參與、祭典的籌辦過程。
  而臺灣北部土地開發呈現大租戶開墾形式,具有義民祭典代表和地方墾首、地主身分的地方代表以家族為次中心,在家族公號的號召下,把其拓墾區域內的佃戶納入同一參與祭典的單元中,成為跨區域的聯庄組合機制。清代以來楊梅地區人群分布和社會結構呈現以客家人為主,林爽文事件之後,因楊梅客家人對客家人群、祖籍,及客家義民軍忠烈精神之認同與崇敬,義民信仰在楊梅地區建立。民國八十七年(1998)楊梅聯庄當值義民祭典,以「陳泰春」總正爐主為首,整個楊梅聯庄區域內地方社會就地方家族,和包含地方主要家族祭典委員會的共同籌劃下,配合地方「領調」、「奉飯」,和義民節活動,藉由義民祭典形成區域動員。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