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808 
論文名稱番仔田阿立祖信仰文化的衝突與融合
研究生陳榮輝 
校院名稱臺南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鄉土文化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潘英海
年度91
地區台灣
提要  本文係從番仔田西拉雅阿立祖信仰文化與漢民間信仰文化的互動,透過宗教活動與儀式,探討兩文化體的衝突與融合現相,觀察、瞭解漢、埔民間信仰文化的創造與改變,及其鄉土文化的形成。除了對此文化現相的理解,更能從宗教活動與儀式的歧異及其衍生的衝突與融合,來瞭解族群文化差異的互動關係與意義,番仔田的住民如何在此過程形成集體共識,在生活中保留其精神、作法及情感上的依歸,並和此文化保持牽連淵源,讓此文化成為有別於其他地方文化特質,屬於番仔田自己的「鄉土文化」。
  番仔田漢、埔文化的互動關係,必須放在整體社會文化脈絡下才能充分瞭解,因此本文先說明研究區的自然環境與歷史發展,從社會變遷漢、埔文化勢力消長,鋪陳漢、埔文化衝突與融合的背景。再從臺灣七十年代開始興起的「本土意識」、九十年代的平埔研究熱潮,及平埔文化的自覺、復振運動,說明番仔田此文化現相和大環境環環相扣,也深深影響番仔田漢、埔文化的互動。
  以「摔神瓶」事件,來凸顯出漢、埔文化的矛盾、衝突,依循西拉雅公廨消失、復興宮成立,主神設立等脈絡,探討番仔田合成面相衝突內涵的漢、埔文化關係,再從東公廨的消失,北營、西公廨的設立探討外來文化與在地文化的矛盾,西拉雅文化的種子如何在漢文化的壓迫下萌芽,並討論社會變遷長期累積的漢、埔文化矛盾(內隱衝突),及「阿立祖」、「佛祖」角色混淆,導致發生的「摔神瓶」外顯衝突,瞭解文化勢力消長的衝突與融合。漢、埔文化如何從相互逃避再相互妥協,恢復對話、舉辦祭典、化解衝突。進一步討論漢、埔文化互動,其融合的過程,並不一定需要建立在既存的傳統文化上,而是建立在一個不斷斷裂與創新的歷程,一方面保留傳統西拉雅祭儀,另方面創新「文化廣場」、「七星橋」、「平安橋」等儀式,將一些原本對當地不具意義的傳統「文化」活動,建構成有意義的「文化傳統」。
  最後討論受九十年代的平埔研究熱潮,及平埔文化自覺、復振運動所影響,番仔田西拉雅文化又漸漸取得主流地位,漢、埔文化各自舉辦進香、認親等活動爭取外援,「阿立祖」也延續傳統為民服務來爭取認同,雖然西拉雅文化還有來自外部的阻力與助力,但「阿立祖」在歷經一連串的漢、埔文化矛盾、衝突,慢慢已有正向的因應方式,有時據理力爭、有時順勢迂迴,尋找出漢、埔文化共置並存之道,融合創新番仔田的新文化。總結番仔田漢、埔文化交流互動,在衝突與融合的過程中,透過「在地化」的歷程,形成了番仔田特有的「傳統文化」,但此「文化」在表面的和諧背後,卻仍有不斷的矛盾與衝突,融合過程除了與「傳統」之間有歷史的連結,具有傳統文化的連續性與延續性,也有與「傳統」之間的斷裂性與創新性,更有其空間的展延性,雖然我們看到番仔田社會形成集體共識的不易,但這不正也是漢、埔文化衝突與融合下,以番仔田為主體,番仔田「鄉土文化」形成的真實文化本體。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