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703-11 
論文名稱敦煌莫高窟隋代四二○窟研究
研究生葉佳玫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史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李玉
年度85
地區台灣
提要  本文共分五章。在第一章中,將先從隋代敦煌的佛教信仰和對外交通狀況兩方面,說明420窟所處的歷史背景。
  第二章為420窟的風格研究,將探討全窟布局,包括窟龕形制、塑像、壁畫和裝飾圖案等的風格表現,特別重視各種傳統和新出風格之融合,並追溯新出風格的可能來源。尤其重要的是,420窟並無紀年,亦缺乏可資斷代的相關資料,因此風格分析便成為斷代的重要依據。關於420窟的開鑿年代,學者皆認為是在隋代中期,如敦煌文物研究所認為是在589年至613年之間,Marylin M. Rhie則將它置於六世紀的最後十年間。本章將以420窟的風格特色,與隋代的四個紀年窟洞──開皇四年(584年)的302窟、開皇五年(585年)的305窟、大業九年(613年)的282窟、和約作於唐初的390窟──作比較,由風格演變來判斷其開鑿年代。
  在420窟的各種主要圖像中,三佛和千佛屬北朝舊有圖像,關於其圖像表現學者已作過相當多的研究,因此本文不立專章討論,而於第二章探討全窟布局時一併說明。至於420窟中的兩鋪大乘經變──法華經變和維摩詰經變,則是隋代莫高窟的新出題材,而且內容甚為豐富,需要較長篇幅來探討,因此本文將在第三章中,專門討論這兩鋪大乘經變的圖像內容。大乘經變的出現,是隋代莫高窟壁畫題材的重大發展。420窟的法華經變和維摩詰經變,都是莫高窟最早出現的經變題材,而且在唐代後也都持續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第三章一方面將對照相關經文,解讀其圖像內容,另一方面也要分析其畫風和可能的圖像來源,並與北朝和唐代的作品風格相比較,以探討隋代經變在北朝至唐代的壁畫發展上所扮演的角色。
  第二、三章的討論,主要是對420窟中的各種造像題材作藝術面的探討,第四章則將依據隋代高僧所著的相關經論,深入探討420窟各種圖像所代表的意義,並推論其營造意圖和實際的宗教功能;藉由對420窟宗教功能的探討,希望能對隋代石窟與「雙弘定慧」的關係,有較具體的理解。
  經過了對各種圖像的藝術面和信仰面探討之後,應可大致理解420窟的製作和設計意圖。在第五章的結論部分,將歸納全文關於風格、圖像和信仰背景的探討,說明420窟如何延續前代傳統,又如何在傳統中創新,並由各種來自中原和西域的新元素在窟中的呈現,推論420窟對於中原和西域影響的吸收態度。隋代莫高窟上承北朝兩百餘年的發展,由420窟與莫高窟北朝傳統的縱向聯繫,可以明顯看出莫高窟藝術史的發展脈絡。另外,隋代敦煌在地理上居於東往西來的絲路門戶,接受來自東、西方的新元素影響亦屬必然,但是對於各種新元素的吸收和應用,則牽涉到當時人民心中的文化認同態度,並非僅由交通路線等資料就可得知;因此,本文最後亦將綜合420窟中對於新元素的運用,推論當時敦煌人民的文化認同趨向。將420窟還原至其歷史環境中,探究420窟與其所處時空背景間的互動關係,這是本文努力的目標。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