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703 
論文名稱敦煌淨土圖像研究
研究生王惠民 
校院名稱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古代史 
學位別博士 
指導教授姜伯勤
年度2000
地區大陸
提要  「淨土」是佛教的一個重要的概念,淨土信仰在古代中國十分流行,是中國佛教的一大特點,本論文將對敦煌藝術中的淨土給塑進行圖像學考察。
  宗教信仰是一種歷史文化現象,我們對宗教圖像的研究既是對圖像類型與樣式的考察,又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這種文化現象作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
  一鋪經變畫主要根據一部佛經繪製,經變畫的流行是中國佛教藝術的一個特點。中國隋唐時期的經變畫從中原產生、發展並向周邊地區傳播,敦煌現存經變畫30種1200鋪,其中淨土類經變和觀音類經變(主要是密教的千手千眼觀音經變、如意輪觀音經變、不空絹索觀音經變)各占三分之一。本專題的研究對象是敦煌畫中的彌勒淨土、藥師淨土、阿彌陀淨土這三種淨土圖像,主要是經變畫,還包括給塑中的說法圖、單尊像,其中,彌勒經變、藥師經變、西方淨土經變約有400鋪。在中原淨土圖像保存甚少的今天,敦煌每一幅淨土圖像都是珍貴的研究資料。
  季羨林先生曾指出:「縱觀全世界佛教研究的形勢,我深深地感覺到,不管是印度佛教史,還是中國佛教史,儘管研究者的人數相當可觀,出版的專著和論文的數量也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然而夷考其實,則仍然不會讓人感到樂觀,有大量的問題研究尚有待於深入,有一些重要問題還根本沒有人涉及。」季先生對佛教史研究的形勢分析也適合敦煌淨土圖像的研究。敦煌畫淨土圖像長期以來為許多學者所注目,自二十年代起,就有不少研究成果問世,而其豐富的內容又使這一課題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的必要。在方法上,本文將三種淨土圖像結合起來考察,並注意研究史,盡可能多地收集圖像和文獻資料,用圖像學、文化史學的研究方法闡釋敦煌淨土圖像,從而有助於全面和深入地認識敦煌藝術的價值。#本文注重對三種經變的中原源流的考察,認為此三種淨土經變有明顯的中原傳來跡象,如隋代62窟南壁的壁畫與《彌勒下生經》有關,這就將彌勒下生經變出現的時間大大提前,由於中原地區在北齊時代就出現了彌勒下生經變,這就提示我們將隋代敦煌藝術與北齊藝術的比較。全面收集資料是研究工作的基礎,在研究過程中,除了重視對經變畫調查外,還重視對單尊像和說法圖的調查,如唐前期的藥師經變較少,但調查得知,藥師佛的單尊像和說法圖卻較多,對全面理解藥師信仰具有重要意義。將圖像與文字原典的結合考察是圖像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本文重視用經文來理解經變,從而我們發現觀無量壽經變存在著不同的表現方式,隋代到盛唐時期一度被認為是所謂的"阿彌陀經變"其中不少是觀無量壽經變,並且本專題研究在前人的基礎上又從敦煌遺書中發現了若干壁畫榜題底稿,有助於理解當時壁畫的創作程式,等等。 敦煌畫中,地獄圖像甚少,而淨土圖像數量多。三種淨土經變畫均以巨大的畫幅、豐富的內容對淨土景觀予以渲染,顯示當時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是古代中國民眾的一種樂觀的「入世」情懷。由於學力不足,本文對此專題的研究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在今後不斷完善。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