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0402-15 
論文名稱竺道生思想之研究
研究生劉貴傑 
校院名稱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位別博士 
指導教授趙雅博周紹賢
年度71
地區台灣
提要  魏晉以還,玄佛思想,浸潤涵煦,波瀾迥蕩,上承先秦道家命脈,下開隋唐佛學機運,乃中國學術中之一大轉進。因時空遷流,運會所至,而有玄學與佛學之匯流,際此時期,中國僧伽即以玄學思考方式與佛學相融合,形成中國佛學之特殊精義,而在中國思想中增加一系新旨趣。是以本文研究之重心,乃在論究晉宋高僧竺道生之思想,透視其於玄佛交融之時,如何藉中國哲理會通佛學思想,並謀展現南北朝時代佛學中國化之初步。從而,基於「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史記)之觀點,探索當今中西哲學交流,與中國哲學整建之際,知識份子應有之認識與趣向。
  然因關涉魏晉思想與印度佛學之融攝問題,為謀系統之理解與深刻之認知,故於道生之時代背景及其哲學問題,與兩漢經學之末運、魏晉玄學之衍盛、佛學思想之流行、玄佛會通之契接,宜作明辨之論。爰首言道生之哲學問題,乃因時代背景而有,然卻能超越環境之束縛,發揮時代所需之睿智。次述道生融攝「空」「有」兩宗之理論,服膺般若之旨,涅槃之義,由深體何晏、王弼貴「無」之論,而有其般若實相觀;冥契向秀、郭象崇「有」之意,而有其涅槃佛性論,因以創建其佛學思想體系。而其「忘言取意」之思惟方式,乃玄學銜接佛學之橋樑,且佛學之能融入中國思想,此亦為決定性之因素。
  道生學說因融協儒道思想,攝受佛學義理,而能闡發中印哲學之妙義,並藉儒家哲學內在普遍性之「理」解釋佛家思想,與直承孟子「性善說」以奠定其「佛性觀」之理論基礎,故其觀念實有發軔於儒家思想者。道生復以道家名辭術語與思想方法,解說深邃之佛學哲理,可謂承魏晉之清逸玄風,而運道家之思惟形式。就此而論,道生仍循儒家之理念,藉道家之思路,展佛法之要旨,堪稱當時有獨到見解之思想家。
  道生不唯通曉中國儒道兩家之學,亦且涵泳般若、毘曇、涅槃等佛學義理,故有「實相觀」、「佛性觀」、「感應觀」與「涅槃觀」之理論基礎,依道生意,實相無相,故藉否定分別相解釋「無相空」,並以「法空」為無相之「空」;視「眾生空」為緣合之「空」,而重心在於「無相空」,以明究竟圓滿之第一空義。然道生復基於真常唯心系之立場,與無別性、相融性之一元論觀點,倡導眾生(包含闡提)悉有佛性。佛性乃生命本質之內在主體性,個體生命即依此而自我超越,自我提昇,以臻於聖賢仙佛之境。然成佛尚待助緣,方可濟事,此乃「感應觀」以眾生之機緣為基點,闡說凡夫與靈明之感通。並因「悉有佛性論」而引生「應有緣」之觀點,以明佛陀與有緣牽召之眾生作相對之感應。復因道生於實相觀與佛性義浸潤湛深,故而拈出普遍性之「理」、「常」與「悟」等概念,闡釋其「涅槃觀」。就道生而言,「悟」為證入涅槃之能力;「理」與「常」則為證入涅槃後之絕對境界。故「理」與「常」為涅槃之本體;而「悟」即謀得此本體之方法或力量,由此奠定其涅槃思想之基礎。
  其次,道生以涅槃「妙有」之觀點建構其「頓悟成佛」之理論組織,而以般若「真空」之論點建立「法身無色」、「佛無淨土」與「善不受報」之體系架構。道生認為「理不可分,悟語極照」、「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始稱「頓悟」,而成佛則必待內心之自悟,非由外鑠者也,其「頓悟成佛」之說乃據「理無二致」、「佛為一極」、「湛然常照」、「不容階級」以立論,故已肯定內在主體性之高度自主化,致中國佛教逐漸脫離偏重於經典之研究,而轉入內心之自證自悟,此注重真性自發自顯之精神,乃「頓悟成佛」之特色。道生復謂佛身與色法(有形之物質)無關,並排斥於有為法(因緣和合之現象)中,尋求法身之可能性,亦即就「空」之觀點,否定法身與應身之因果關係。因法身至極,無為無造,絕形絕相,離諸色法,故道生有「法身無色」之殊見。法身既已無色,當不住於有形之淨土,致成「佛無淨土」之說。就道生而言,淨土畢竟為眾生崇慕之境,佛則無入而不自得。且眾生之淨土亦僅為權說之辭,嚴格而論,眾生僅有穢土而無淨土,唯須自心清靜,無執無染,始可由穢土轉化而成淨土。道生亦就絕對之理體與空觀之立場,倡言「善不受報」之說,因宗極妙理,超絕事相,不受禍福窮達所約制,故無善惡可立,既無善惡可立,則無果報可言,更何有善報之說。此固為道生思想之體系,然亦為其思想之特徵,與南北朝時代中國佛教思想之雛形。
  再者,道生首創大頓悟義,實較支遁、道安、慧遠、僧肇諸師更上一層,而開出頓悟思想之新境,顯揚中國直觀形態之思惟方式,並以之理解印度佛學之佛境問題。然道生之頓悟觀念與唐代南宗之「禪」並無直接之師承關係,亦無法相提並論。但就歷史之連續性與思想之脈絡性而言,卻有共同之氣象與理境。中國大乘佛學思想即透過此觀念之理解而不斷發揮,及至唐代禪宗而臻於高峰。道生復主「理一物殊」之觀念,現象界之事物,各形各色,千差萬別;本體界之理體,則可超越萬殊之現象,故得「理」即可成「佛」,而達理事冥合,不相對待之域。透過道生「理一物殊」之主倡,與「窮理盡性」之持論,亦已啟引「事」與「理」之對立漸次消融,直至華嚴三祖賢首國師始瑧於事理圓融之境。且四祖清涼國師亦受道生之影響,以形成其華嚴思想,故道生思想實已啟導澄觀學說之理路,此乃道生思想之價值義意。尤其道生言人人皆可成佛,適應中國成聖成賢之思想,建立了以中國文化為本位之人文佛學,並將中國人文精神由個體生命之內在主體性通透出來,此即佛性思想深入中國文化二千多年而能水乳交融之特殊因素,道生實有大功於佛門也。
  綜上所述,就道生兼容「空」「有」之理論,綜攝儒、道之學說,建構其思想體系,創新南北朝時代之佛學,而成為當時思想家之事實,則不難瞭解當今中西哲學匯流與整建中國哲學之道,乃在重視中國哲學之生命精神與價值系統,並注入適合中國文化與道德之西方思想。亦即兼容並包,開創新機,發展人性功能,提昇價值觀念,並以中國之「直觀直覺法」透入學術生命核心,而以西方之「分析綜合法」建立學術知識體系,時時調適,不落機械,以達至善極真之境,則中國哲學之整建與創發,當有燦爛光輝之前途也。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