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202 
論文名稱王安石禪詩初探
研究生洪雅文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何廣棪
年度90
地區台灣
提要  宋人魏了翁(1178~1237)於《箋註王荊文公詩》一書序文處,嘗謂:「以元祐諸賢,號與公(指王安石)異論者,至其為文則未嘗不推許之。」魏氏所論指出了王安石的文學成就,即便是個人立場互異,仍是當代人所公認。然而,當眾人將目光焦點放在詩文的內容與形式時,卻往往忽略了在宋代臻至成熟局面的禪宗思想,對詩歌內容所起的潛移默化之功。禪的元素,對創作者本身及作品來說,無疑是一股活水源頭的新能量,此亦是筆者「以人為本,『全人』思考」的本懷,筆者所關注的不僅止於文學作品,也著眼於宗教對創作者的啟發部分。
  本文共分為六大章,十五小節。第一章緒論,揭示筆者的研究動機,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且概述今人研究王安石禪詩之現況。
  第二章從宏觀的大時代角度,針對北宋時期詩與禪的交涉現象論述,筆者分別就時代流風影響與心靈成長發展共相,以及禪宗思想與禪詩創作兩大方向,探討在時代思潮之一的禪宗思想洗禮下,對個人自身及創作所產生的影響,而禪與詩兩者在本質上極其不同,詩與禪如何從油與水的扞格中,而能達致水乳交融的調和歷程。
  第三章先對於王安石生平作一概述,由於本文研究主題偏重禪思對王安石作詩的影響,除了時代思潮外,個人的學佛因緣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筆者將王安石一生所結交的相關人物,分成「禪師部分」與「居士部分」予以介紹,以建構出王安石學佛參禪的背景脈絡。
  第四章乃對王安石禪詩內容之分析,筆者在進入主題之前,先將前人對禪詩的分類法,作爬梳整理的工作,再依其中較廣為人採用的分類方式,即杜松柏博士論文的禪詩分類法,計分禪典詩、禪跡詩、禪理詩、禪趣詩四種。乃將王安石詩作內容性質相符者,予以分門別類,且進一步分析各類禪詩的內容,並於本章之後附上王安石禪詩一覽表,以作為對其禪詩研究的基礎。
  第五章針對王安石禪詩之藝術技巧,作了三種面向的剖析,一是禪詩中所流露出之山林別趣,物我俱泯的特色,其中又含括了曠遠寧靜的「無我之境」,平淡如煙的色調,含蓄的意蘊與簡約的筆墨。此外,王安石富贍的學養,造就他在作詩時的巧於用典及善於下字,其寫詩功力臻於化境,其在藝術成就上於宋代禪詩之創作具有一定的影響性。
  第六章為結論,除了對全文作一回顧,並重申筆者的研究初衷,不離以人為本的關注,宗教與文學皆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資產,若強將二者的關係割裂,將相互抵銷彼此對人類的貢獻。
  回顧王安石的一生輾轉紅塵,幾經官場起落,與至親好友的生離死別,在人生歷練的起伏裡,交錯著禪宗思想於其中發酵,提起和放下之間,是一種氣度的開闔,一抹安然的淡漠,禪思為他帶來的並非消極的避世心態,而是能出能入的實相了知,這也是吾人在思考禪與文學的議題時,所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詩與禪結合的背後,更顯示出深刻的人文思考,以及豐富的生命哲學。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