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803-06 
論文名稱清代臺灣民變與宗教關係的研究
研究生謝宜蓉 
校院名稱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丁煌
年度87
地區台灣
提要  清代臺灣素有「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的俗諺,民變頻起是最大的特色,對此現象,學界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早期以「習性說」、「種族說」為主,近年來尚有從社會經濟角度與移墾社會著手的研究成果,對瞭解清代臺灣民變有很大的貢獻。但是這些研究成果都未由民變主體──民變首腦與群眾本身的意識傾向來分析,無法解釋民變徒眾為何甘冒危險刑罰,一心從逆。在群眾與民變首腦的意識中,必定有一種鼓舞他們的動力,使他們奮起反亂。
  清代臺灣承襲閩浙粵舊地的信仰淵源,本身亦因環境使然,風俗傾向信神尚鬼,一直潛伏於民間的民間救世思想,雖屢遭禁斷,也輾轉流傳入臺,並透過齋堂與民間善書傳播思想內涵,對清代臺灣漢人移民的思想層面,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因此,民間宗教信仰與清代臺灣漢人社會風氣在清代臺灣民變中,佔有多大的影響,是本文欲探討之處。
  本論文的章節除了第一章緒論與第五章結論之外,共分為三章。
  第二章:就清代臺灣的宗教背景,作一完整的說明,先論明清時期流傳民間的羅祖救世思想內涵,再以閩浙粵地區的宗教信仰與宗教性民變,作救劫思想的延伸,再論及清代臺灣漢人社會中,宗教信仰的內涵及善書、齋教的影響力。
  第三章:以清代臺灣的政治、經濟、社會狀況了解其對臺灣人民思想上的影響程度,並深入探討清代臺灣社會盛行的宗教結社活動,分為神明會等民間宗教結社與天地會系統二部分,分析對民變組織的影響,歸納出民變組織的真正性質。
  第四章:以民變的領袖、民眾及義民、清廷為分析的主體,由民變中的口號、宗教儀式、物件及神蹟,說明救世思想與宗信仰為民變的宗教因素,同時也是清廷平亂的重要依據。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