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臺灣廟宇石雕與泥塑工藝表現形式之比較研究
研究生溫知禮 
校院名稱屏東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李堅萍
年度92
地區台灣
提要  本研究以田野調查法、訪談調查法、圖像分析法,探查下述兩項研究目的:(一)探究臺灣廟宇石雕與泥塑工藝之發展沿革、形式部位、意義題材、施作技法、美學鑑賞、藝匠訪談之內涵。(二)比較並評論臺灣廟宇石雕與泥塑工藝之表現形式。研究對象係選取臺灣境內藝術價值高,或石雕與泥塑工藝精湛的廟宇共四十座,調查部位為廟宇中的臺基、臺階、須彌座、欄杆、柱子、壁堵、窗櫺、門枕、獅座、墀頭、牌樓、圍牆等。
  研究結論:(一)臺灣廟宇石雕與泥塑工藝之內涵:石雕工藝:(1) 發展沿革:自明末清初歷經沿襲期、創建期、茁壯期、融合期,初肇均沿襲中國古法,再受島內族群融合、宗教交互影響,此乃本土石作孕育自我風格。(2) 形式部位:受傳統禮制、陰陽五行、中軸線與面化空間認知影響,多出現於正立面部位,形式反應賓主、融入鄉土、遵守秩序、突顯特色。(3) 意義題材:用寓意、顯喻、隱喻等方式,將傳統吉祥紋樣、佛、道、儒宗教思想、文學經典故事、日常生活百態,轉化為人物、花鳥、瑞獸、裝飾四項題材。(4) 施作技法:以材質堅硬、紋理細密之石,進行傳統手工打造,並以現代電動工具,加速完成,技法今古並用。(5) 美學鑑賞:就石雕的刀法鈍銼琢磨、紋飾凹凸陰陽,及石質紋理、色澤、氣韻、氣魄體驗美的感受。(6) 訪談發現:石雕學習管道有限,技藝日漸退落。業者投機短視,不求藝術美感。市場競爭激烈,功利取向為用。泥塑工藝:(1) 發展沿革:自清代由大陸引進,細分泥塑、灰塑、剪黏、交趾陶。近因媒材、技法的增改,翻製量產取代傳統捏塑。(2) 形式部位:受中軸線、左右對稱等空間影響,裝飾出現於視覺焦點處,大面積的牆壁更利發揮,形式多恪遵傳統秩序及規則,注重倫理與禮制教化。(3) 意義題材:主題多以人物、瑞獸為主,再擴及宗教信仰、傳奇神話,題材選用因須與寺廟主神吻合,故多取忠孝節義、吉祥平安、福祿壽喜之意涵。(4) 施作技法:早期以泥漿捏塑,近代多以水泥翻塑,並以鮮豔漆料彩繪。(5) 美學鑑賞:就泥塑的意、形、質,針對題材內容、象徵說明、意境表達、造形、裝飾、機能、材料運用等均有獨特藝術風格。(6) 訪談發現:泥塑能者凋零,後繼無人失傳。風格隨波逐流,技法未能善用。
  (二)臺灣廟宇石雕與泥塑工藝表現形式比較與評論:(1) 表現形式:兩者均為彰顯教義、收聚焦點、避免禁忌,意義象徵相近,惟圖案取材上,石雕偏多元、泥塑重人物,表現風格上,石雕重寫實、泥塑偏寫意。(2) 形式部位:石雕普遍出現,泥塑局部出現,都遵循古風、恪守倫常、重視對稱與尊卑禮制。然附於營建,表面淪為虛化裝飾。石雕構成有分層格,「適形」約束構圖,泥塑無分層格,構圖「展開」自由。(3) 材料運用:兩者均注重適物性、穩定性、民族性,並須符合經濟效益,以易取易製為主。惟泥塑工藝材料講求可塑性,且偶有公害污染;石雕工藝則為自然原石,無此虞慮。(4) 施作技法:兩者均匯聚藝匠巧思與功力,均先塑模型,檢討修改再打磨彩繪成形。惟技法一加一減,原理不同、工具相異、操作不同,泥塑工藝還可量產。(5) 色彩肌理:兩者用色多遵循陰陽五行文化意識,或勾勒或全覆,肌理層次不同,用色風格石雕保守、泥塑大膽。(6) 藝術評價:內容上,石雕多元、泥塑單純;形式上,均沿襲古法、注重倫常;材質上,石堅耐久;技法上,石雕較艱深;就第一印象吸引力,泥塑較為出色;內隱意涵上,均屬正向教化;成本上,石材昂貴、泥塑價廉。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