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002-01 
論文名稱南北朝僧徒與學術教育之關係
研究生周啟榮 
校院名稱香港 
系所名稱新亞研究所史學組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嚴耕望
年度67
地區香港
提要  本文題為南北朝僧徒與學術教育之關係。內容分九節:一、佛教對王室之意義,二、士大夫及儒生對佛教了解之轉變,三、僧徒對外學態度之轉變,四、僧徒之外學,五、學士從僧徒受外學,六、學術及教育內容之擴闊,七、遊學聽講之風氣,八、習業山林之風尚,九、佛教教育之經濟及藏書。
  本文首先點出佛教之戒律,具有俗世教育之消極意義。南北朝王室多重視此意義,以為有助王政綱紀,故對佛教多予弘揚推廣。此乃佛教在南北朝能推衍興盛之原因之一。晉士大夫多視佛教與老莊同疇,然迄南北朝,士大夫已多能窺見佛教之教育意義,並有以五戒擬於儒家之仁、義、禮、智、信。故不少儒學之士旁尋佛義,復與僧徒同遊。
  南北朝僧徒多有濟俗之責任感。濟俗之方式多為療病、教育二途。傳統教育以儒學為主,故自慧遠以後,南北朝僧徒專授儒學者不少,至於子史以及其他學藝亦多該涉。寺院、精舍遂於世家大族之外,駸駸形成一學術教育中心。原來操縱於商門世族之學術教育,因世族子弟出家而流入佛門之內,復因僧徒抱有濟俗、教化蒼生之責任,學術教育遂輾轉重新向下層庶姓解放。
  此外,當時之隱士亦多兼負教育之責任,又常交納於僧徒。由是僧徒、隱士、儒生、士大夫之交往遂使學術得以交流砥礪。學問之畛域既不顯,篤志好學之士多求儒、釋、道翫,形成共同之學術風氣,其影響當世及隋唐之社會、學術、教育者甚大。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