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206-20 
論文名稱塞謬爾.貝克特的《等待果陀》:苦與空──以佛教的觀點解讀
研究生蕭世萍 
校院名稱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外國語文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閻振瀛
年度88
地區台灣
提要  獲得一九六九年諾貝爾獎的塞謬爾‧貝克特,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他在戲劇上採用了異乎傳統的文學表現方式,以反應人在宇宙中所面臨的困境。反對戲劇傳統、摒棄結構、語言、情節上的邏輯性與連貫性,使得貝克特將戲劇帶入另一個新紀元。他的成名代表作《等待果陀》,堪稱荒謬劇的經典。它不僅揭露人類存在的荒謬,而且展現了兩次世界大戰所帶給人類心靈的痛苦、虛無、絕望及不安。面對人類存在的困境,東方的佛教也以人道思想予以探討,如佛教所提出的苦與空。
  本論文中,主要探討貝克特在《等待果陀》一劇中反覆強調的主題──苦與空。為了詮釋此論點,筆者將分析存在主義的時代背景,以及存在主義文學家和荒謬劇作家在藝術表現上的差異性。此外,筆者進一步以佛教基本思想苦難與空無比較《果陀》一劇之人物、舞臺、語言、結構方面所呈現的痛苦與虛無。
  論文第二章將從《果陀》一劇中的人物切入,探討他們在精神與肉體方面的苦悶與絕望。劇中人物都是些受著疾病的折磨與夢想幻滅的流浪漢老人。記憶、遺忘、習慣和痛苦之外,什麼都沒有發生。記憶是痛苦的,因此,角色試圖遺忘。等待是痛苦的,尤其果陀的始終未出現,更添增一份悲劇感。習慣性的等待已成了對生命中最無意義的妥協。佛教所關注的就是如何才能真正脫離痛苦,因此,我將以它來分析《果陀》。
  論文第三章著重於《果陀》一劇之時間,以分析人在時間的轉變中,一切變得虛空。時間的流動並沒有帶來希望和解救,而是挫敗與虛無。貝克特的名句「沒有什麼比無更真實的了」。以佛教空的觀點看,「真空非空是妙有,妙有非有是真空」。筆者將探討「空」在《果陀》與佛教的相同與差異。
  最後一章結論中,筆者將從苦難與虛無對《等待果陀》與佛教加以分析與評論,以激發讀者對生命有更深度的瞭解。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