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王權,觀音與妙香古國:十至十五世紀雲南洱海地區的傳說與歷史
研究生連瑞枝 
校院名稱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位別博士 
指導教授黃敏枝魏捷茲
年度92
地區台灣
提要  這篇論文,主要是透過十至十五世紀中國西南王權建立、運作與崩解的過程,來說明佛教神聖系統,是如何進入王權運作,成為統治貴族世系內部的祖源,進一步建立洱海地區的社會內在秩序。在這王權組織中的統治階層,依於王權統治所需要的宗教宇宙觀,聚居於洱海地區,形成集宗教實踐、儀式法術專業,與政治統治技術於一身的貴族大姓。
  筆者主要依據不同的文類分析大理國前後時期,佛教如何成為社會運作的動力。一、筆者以流傳於十三世紀以前的傳說來說明:(一)、傳說文類本身的形成與留傳,是具有宣示政治社會二個層面的階序性意義;(二)、傳說結構本身是在「記載」並且「反應」王權社會的歷史結構,尤其是在聯姻模式與祖源傳說這二部份;二、筆者透過十五世紀以前的金石碑刻資料,以及地方留傳的世系家譜資料,來解決大理國以來統治階層社會運作的歷史,(一)、大理國時期統治階層的最頂端,是由段氏王室、相國高氏以及祭司董氏所組成的三角勢力,他們三股世系分別代表了佛教王權對佛教聖王、政治勢力與土著巫術勢力三方力量的整合;(二),大理國的其它貴族大姓,透過觀音祖源傳說,建立他們世系祖源與王權二者之間共同的神聖基礎;(三)、這些貴族大姓的身份,一方面是行政軍事貴族,同時也是賦有宗教儀式技術的僧侶階層。他們除了擁有政治性身份以外,在世系內也繼承宗教僧侶的身份。更重要的是,他們也採用相互聯姻的原則來鞏固與維持既有的政治、社會與宗教的地位。社會群體內在連結是基於宗教與婚姻關係,而使得王朝基礎得以鞏固,這與傳說的結構是相當吻合的。三、洱海地區的傳說結構與社會運作有其內在的連繫性,(一)、女姓作為連結群體內外界線的身份,諸如傳說中的沙壹、統治階層的后妃與公主、佛教經典中成佛的龍女的形象等等,社會群體是「透過」她們與外來的阿育王、梵僧與大黑天神連結,共同形成社會集體的祖源。(二)、不同地區的土地神祇是與王權統治階層的女子,形成社會群體的「始祖」,進而成為王權祭祀的諸神之一。從傳說內容與王權諸神的設置,可以看到佛教王權透過婚姻的原則,將土著文化與佛教王權連結在一起。
  洱海地區的社會群體,在南詔大理國時期因為王權統治階層的宇宙觀,促使他們相信自己的始祖是來自於觀音。但在中央王朝進入以後,他們卻又開始寧願相信自己的祖先是來自於南京。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不斷地透過特殊祖源的宣稱,作為標誌社會群體的符號,並且以此強調社會階序的身份。在這裡,洱海地區的社會群體意味幾個不同時期的內涵:一、在南詔成立以前部落社會的基本單位。二、這些社會群體後來經過南詔大理王權的整合,並且納於以王權統治為基礎的姓氏制度下—名家大姓。三、聯姻關係是名家大姓建立平穩對等的社會關係的重要管道。四、王權透過佛教始祖/官爵二個要素將上層「名家大姓」穩定於一個王權的宇宙觀中,此時,人群形成一個有實際運作模式以及現實場域的「名家大姓」,一直到元明時期,中央王朝的統治雲南以後,促使這種名家大姓開始面臨自我認定的問題。尤其在明以後,人群的自我意識開始不自覺地走向兩極化,一方面頃向於認同中央王朝,如宗譜中宣稱祖先來自於南京。另一方面,將過去的歷史附會於傳說中,繪聲繪影地強調這裡是一個「妙香古國」。這二者的共存性是不可置疑。前者在於妥協現實感使然,後者在於社會對過去的再詮釋。二者雖屬邏輯上的矛盾,但也說明了歷史與現實世界之間的連結與互補關係。一直到明朝以來,「名家」被改稱為「民家」,洱海地區人也自稱為民家人,大多自認祖先是來自於中原的移民。一直到五十年代,中國開始作民族識別的過程中,正式確立民家為「白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