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從社會關係看宗教參與行為:以佛教徒為例
研究生江欣珊 
校院名稱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系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郭文般
年度94
地區台灣
提要  涂爾幹、韋伯各自代表了偏重社會、偏重個人層次討論宗教參予的取向,其後Peter Berger融合兩種不同的取向,提出了似真結構,這結構是個人瞭解、詮釋世界的框架,也深受外在社會的影響;而個人的社會關係是重點。國外對宗教徒參與宗教行為的實證研究指出社會關係是重要的影響力,甚至社會關係比個人特質更能解釋宗教徒的行為。國內些許的研究指出社會關係有重要影響,但是,這些研究主題侷限於宗教團體的徵募過程。本研究起始的假設是社會關係對宗教徒的行為造成影響。
  本研究以佛教徒做例子,宗教行為的性質不同,個人特質與社會關係發揮影響力的程度也有所不同,而個人特質與社會關係皆無法對宗教態度做出有力的解釋。
  本文研究結果與前人理論、研究的差異點,或許要回到宗教行為與宗教態度這兩個概念來討論。國外的研究以基督宗教徒為對象,對於宗教行為與宗教態度的定義較台灣宗教發展的現狀有著極大的差異。以社會關係切入的研究,學者的好奇是,哪些社會關係有助於宗教徒個人參予宗教團體活動;本研究定義的宗教行為不僅包括宗教團體參予,甚至包括佛教徒個人修行行為、金錢奉獻行為;本研究之所以定義,是認為不應只有參予宗教團體才稱得上是宗教參予;佛教徒裡多數比例有個人修行,且佛教這制度裡提倡這些修行行為,這與基督宗教徒是非常不一樣的差別。找不到任何可以解釋宗教態度的影響力,這點非常值得繼續深究。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