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804-04 
論文名稱論宗教組織之科層化傾向:以教會聚會所為例
研究生虞伯樂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系碩士班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趙沛鐸
年度84
地區台灣
提要  本研究主要引用之驗證對象為「教會聚會所」(名稱沿革:小群→基督徒聚會處→聚會所→召會,一般稱地方教會)。研究中藉著「召會」的歷史發展,作為宗教群體科層化歷程的例證。在研究程序上,首先將「召會」的歷史發展分成三個階段,初創階段(1922-1940),領袖轉換與改型階段(1940-1960),穩定發展階段(1960-1990)。此次將「召會」的宗教活動內容分成「工作」、「教會」兩個部份,將二者間關係之改變。透過組織發展過程的討論,說明二者間關係的改變如何呈現了組織的科層傾向。廣泛的說,召會的本質乃源自基督教「福音派運動」的內容,其群體成員在「廣傳福音」理念上,具有高度的使命感。簡言之,組織成員均以傳道的使徒(Missionary)自我期許。就召會的立場而論,群體的目的在於傳播福音訊息與設,前者指向新信徒的獲得,而後者便指向信徒的牧養。前者即為「工作」,後者即為「教會」。本研究對「地方教會」歷史分析的過程中發現,在各階段歷史裡「工作」與「教會」的關係,有著明顯的變化,而其變化路徑正是朝向本文第一階段,創始者以聖經中「安提阿」教會為立的榜樣,強調福音傳道者(使徒)必須與「教會」分立,雖教會與教會之長老乃由所設,但卻不得控制教會。第二階段,地方教會因著戰亂成員分散,為求整合教會與重立領導者的威信,教會提出了「耶路撒冷教會」的原則,強調「工作有中心」,此一強調主要在於使徒移民至「地方」,並需向工作中心負責。如此一來「工作」與「教會」便產生了連結,「工作」與工人逐漸凌駕於「教會」長老之上。第三階段,地方教會在第二代領袖的帶領之下,大力宣傳福音工作的需求,並透過中央的規劃發起各式福音運動。為求福音工作的推動,教會便鼓吹信徒參與「全時間」(以傳道為職)服事。並籌設訓練中心,以求工作者能具備足夠的真理知識與良好的傳講技能。至此「召會」已經具備了明顯的科層雛型。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