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003-09 
論文名稱慈濟功德會、臺灣世界展望會和中華聯合勸募協會決策菁英福利觀及其象徵符號之比較研究
研究生吳正煌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瞿海源詹火生
年度85
地區台灣
提要  有別於大部份社會福利理論研究從政府角度出發的研究觀點,本研究從社會價值的研究取向著手,想要去瞭解本土民間社會中,宗教的因素對社會福利運作的影響和作用,以及社工專業在其間的相對狀況;進行的方式則是從比較慈濟、展望會和聯勸的決策菁英福利觀及組織的象徵符號出發,共探究兩個問題:第一,「為什麼」這三個組織要去提供那些福利服務與彼此間的差別所在,以及「為什麼」同樣身處於臺灣的社會情境下,卻用不一樣的方法在處理其所各自意識到的問題?第二,這三個組織「如何」達到目前的服務成果和績效,以何為號召?亦即探究宗教倫理中,對民間社會福利實際運作真正具影響力的教義、理念、價值或觀念等因素,以及探討這些因素如何在本土社會中發生不同程度的作用。
  在三組織決策菁英福利觀的比較當中,可找出下列五組宗教和專業的對立概念:(一)布施行的「施捨」和專業的「尊重」、「平等」原則。(二)「唯心」的思考和「實證」的方法。(三)佛教「慈悲心」、基督教「神的愛」和社工專業價值和精神(非對立關係)。(四)慈濟的「志業式投入」和專業的「權利義務關係」。(五)「不分國界」、「跨越國界」和「社區意識」。在第二個「如何」的問題上,本研究發現慈濟以「功德」觀念、「證嚴法師」、「印順上人」、組織名稱「慈濟」和「功德會」、靜思精舍等「建築物」以及「醫院」等具宗教象徵意涵的象徵符號,來代表其歷史和精神,傳遞其福利觀念,凝聚追隨者的情緒、感受,建立對社會大眾的公信力及參與者的認同,並以此動員社會的資源;展望會則是以「饑餓三十」活動、「周聯華牧師」、多位「公益明星」以及組織名稱「世界展望」等象徵符號來取得公信力和動員資源:聯勸的象徵符號則為既是組織名稱又是主要任務內容的「聯合勸募」,財務的「清楚明白」「阮大年」和多位的「學者專家及公益明星」。從三組織象徵符號的比較過程中,可發現「媒體」在特定團體價值的傳布和正當化為社會主流價值有其一定的影響力和重要性;而從慈濟以「功德」為名,並成為其理念層次的象徵符號,可看到本土社會有一種「功德」文化的存在,相對而言,展望會和聯勸不以宗教因素為號召,卻一樣動員了或多或少的資源,也可看出一種「公益」文化的存在,這兩種文化交織出三個組織在資源動員上的成效和現況。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