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0304-03 
論文名稱從《弘明集》看佛教中國化
研究生王志楣 
校院名稱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位別博士 
指導教授董金裕熊琬
年度85
地區台灣
提要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實際形成漢地佛教、藏傳佛教和傣族等少數民族地區佛教,因此,佛教的中國化範圍,從廣義而言,應包括佛教的漢化、藏化、傣化等,本文內容實指漢傳佛教的漢民族化,但標目不稱「漢化」,仍冠以「中國化」,乃順應學界約定俗成之故。
  其次,佛教的中國化,亦不只在思想、信仰、倫理方面中國化,也應涵蓋文學、藝術、建築、修行、經濟等方式、制度,然而,本文一則侷限於《弘明集》內容,一則為免牽涉問題太過廣泛,橫生枝蔓,故僅取全書重要課題作較詳細探討,餘者有所不逮處,唯俟諸來日努力。
  另外,《弘明集》中因所收北朝文章甚少,難以形成主要論題,故本文演述之內容亦不涉及北朝範圍。以下即略陳本文各章內容: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作者傳略>。僧祐律師學通內外,道藝兼具,活躍於齊梁二代。僧祐在《弘明集》後序中,對南朝當時中國佛教現象作出總結式的評論,其所編《弘明集》、《出三藏記集》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皆有承先啟後影響,極具學術貢獻,但僧祐之名,對後世而言,卻非耳熟能詳人物,本文對其身世背景、生平活動、藝術風格、著述承傳均作多方探求考證。
  第三章<弘明集述要>。本章完整介紹《弘明集》一書之形式體例、各卷內容、著錄情形、版本流傳外,亦兼述《弘明集》所產生之環境背景與僧祐的成書目的。本章至此除完成周邊必要內容外,亦有為以下篇章預作鋪墊之作用。
  第四章<漢魏佛教中國化之展開>。本論文從此章進入主體研究。由於《弘明集》只收了一篇漢魏作品牟子<理惑論>,因此,本章從<理惑論>一文歸納出佛教初入中國的傳播與適應方式,分成宗教、倫理、哲學三方面,以及傳播時遭遇的阻礙,並分別溯源探討這些阻礙發生的原因。由於<理惑論>乃一文本史料,歷代亦無注疏,故本文佐以其他相關史傳文獻,方得展現中國佛教初期面貌。
  第五章<兩晉佛教中國化之轉折>。佛教洎乎兩晉在中國化路程上跨出關鍵性一步,使得日後佛教傳播更加繁興,世風所及,名僧與名士合流,文人名士成了此期佛教信仰主流。在吸取與排拒的雙向互動中,佛、道對立浮現,佛、儒政教衝突亦已登場,本章選擇了「沙門敬王」事件和「形神果報」問題爭端的發生過程,作為理解整個晉代佛教中國化的主要標誌。
  第六章<南朝佛教中國化之論爭>。佛教此期承襲晉代談辯風氣,出現三場論戰,包括有因果報應神滅不滅問題的白黑之爭、形神之爭與存有民族本土意識的夷夏之爭。本章申述了三場論爭發生的前因後果以及各家主張,探究佛教中國化意義。三次論爭同時也是儒、道、佛三家相爭,面對儒、道的抨擊,本文分析了佛教的回應對策,其結果是加速佛教的中國化,因此,或可說三教論爭實是佛教中國化進程必經階段。
  第七章<結論>。本章根據前述篇章問題的申論內容,得以看出許多中國佛教發展狀況,並作出兩項結論,一是《弘明集》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具有極高之意義與價值。二是《弘明集》中呈現出中國佛教的特性。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