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0702-04 
論文名稱起信論與天臺教義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何國銓 
校院名稱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位別博士 
指導教授羅光
年度71
地區台灣
提要  題為馬鳴造,真諦譯之《大乘起信論》自出世以來,註釋百七十餘家,為書不下千卷,其影響中國佛教界亦可謂至深且鉅矣。智儼及法藏得以本論為基礎而成立無盡緣起之華嚴圓教,清涼更視之為兼圓究竟之說,致使當時與華嚴論諍不已之天臺六祖湛然也不得不對本論賦予極大之關切,在其所著之《金剛錍》及《止觀大意》中也套用賢首《起信論義記》之「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之語。雖然取義有所不同,其根本立場亦無非在闡明天臺性具說之優越耳。迨唐末五代,教流海東,大宋龍興,遺文復返。然習天臺者,久生難熟,于祖典一時亦不易契入也。加上誤解荊溪「隨緣」之意,遂有山外派之視「介爾一心」為「靈知真性」,把天臺實相論轉變為唯心說,援引「起信」,齊今圓教,並以別理不隨緣而認定起信論之純圓究竟地位。此宋法登在<議中興教觀>一文中所以有「擠陷本宗圓頓之談,齊彼終教」之嘆也。
  按《起信論》一書,據梁啟超氏之考證,乃承『楞伽經』義理改造而成,因受當時地攝二家思想之影響,故有調和阿賴耶與如來藏真妄二元對立,建立真妄同體,渾然一識之一元觀。其說法則只有一法,就是眾生心,此乃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所謂「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是也。實則,此法界亦只是法性之異名,復是迷悟之所依,所謂「真如在迷,能生九界」。故論雖分真如與生滅二門,其性不二,唯一真心。然既是真心,則只可謂具淨法,以性起唯淨故,不可能具染法也。此所以《勝鬘經》亦謂「不染而染,難可了知」矣。實則染法只是無明識念憑依真心而縐起者,與真心無涉,所謂「煩惱不觸心,心不觸煩惱」,故無明與法性是體別而不相即,此四明知禮所以謂「但理隨緣作九,全無明功,既非無作,定能為障,故破此九,方能顯理」矣。則本論底子仍脫不了「緣理斷九」之性格,此天臺所以判為別教,而華嚴亦視之為終教而已。關于此點本論文首二章己有詳述。
  至於天臺教義,據荊溪《止觀義例》云:「以《法華》為宗骨,以《智論》為指南,以《大經》為扶疏,以《大品》為觀法。」看來,其教理之基礎乃是依據《法華經》及龍樹學而成者,故本質上屬實相學而非唯心論。所謂實相,乃指宇宙萬有,當下即是真理,惡之當體即是善之當體,故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低頭舉手皆成佛道也。唯在實踐止觀之修行上,卻又不免有唯心之傾向。然而「唯心之言,豈唯真心!」依天臺,所謂一念三千之「一念」,乃指剎那之陰入妄心,此一念心智者在《四念處》中亦稱作「一念無明法性心」。所謂無明無住,無明即法性,法性無住,法性即無明,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則無明與法性是體同而相即,故一念心中即具十法界三千世間而為一不可思議境之圓教也。又此天臺實相學原理亦即本論文第三章所要討論者。
  至於本文則題為<起信論與天臺教義之相關研究>,全文共分四章,乃是根據《起信論》之唯心說與天臺實相學二者本質之歧異,參照智者『法華玄義』卷九中以十義(即融不融,即法不即法,斷斷不斷斷等)判別圓之原則,料簡與『起信論』有關之諸天臺宗文獻,其中包括先天臺南岳慧思《大乘止觀法門》之如來藏性有染淨說,六祖湛然《止觀大意》與《金剛錍》中之隨緣義,與及受《起信論》思路影響頗深之山外諸師之唯心論說,諸如源清之《十不二門示珠指》,宗翌之《十不二門註》,智圓之《金剛錍顯性錄》等文作一料簡。至於視真如隨緣說為圓教之極理,諸如繼齊之《指濫》、子玄之《隨緣撲》,玄穎之《隨緣徵決》等文獻,由於久已散佚,則只能就仁岳之《別理隨緣十門析難書》中探索,並作一抉擇而已。有關此等異說俱見于第四章,亦即本論文所處理問題核心之所在也。
  至於本論文題目,所涉範圍,雖似嫌太廣,而實則重點不外在料簡與《起信論》相關之天臺教學而已。然為欲溯本尋源,以復天臺原貌,是則於行文之際,釋義之時,雖一以天臺教判為準,然於「起信」華嚴義理亦非可以不深究也。故先及「起信」,後述天臺,就其教觀特色,義理規模,不厭其煩,清其眉目,如此宗骨突出,圓旨自露,異說永息,此亦即本文撰作之要旨所在也。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