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明清時期中國佛塔塔式研究
研究生曹麗文(釋妙昱)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潘襎
年度97
地區台灣
提要  佛塔源自於印度,因此,佛教傳入中國後,引進的不只是經典,相關的異文化同時也是被帶進來,佛塔就是一個非常具象的例子。然而被受關注的中國第一座塔佛塔,其形成的因由依據是白馬寺塔,或是現今考古發現的普彤寺塔,引起熱列探討。其次來談「塔」這個文字是如何成為佛教專業用語,又是誰最先翻譯?是音譯或是意譯,還是歷史的約定俗成,用以這個型體為「塔」的體現。或從信仰面及實體面來觀看,佛塔又是如何從本土化展現,這就是佛塔在中國的形成主要成因。即有信仰做為一個依託,而這個信仰是被轉型,單就信仰部份而言。若不再只是對佛陀的戀慕之心,而建塔之情又該是如何呈顯,信徒又將信仰寄託的心靈,回歸於佛陀的教法嗎?從佛塔的起建理念,本是存放聖者舍利,後來中國的譯經師為了能有一個存放梵典及譯典之處,建塔一併存放其中,形成所謂的藏經閣、藏經樓,甚至將供養的珍貴寶物,一起有存於地宮中。這樣的漸浸式的改變,在歷朝更迭中,不免佛塔也隨之異化,尤其以明清時代的佛塔,最為明顯,多數已存有佛塔的外型,實質上,已脫離寺院的範疇,獨立自一格,矗立於山林水邊,當然形成所謂的「風水塔」。寺院的格局佈置,源於中國建築的佈局制度影響。了解「佛塔」本為寺院中心地位,慢慢的被佛像所取代後,明清所有塔的位置,皆不難看出是被隔離,因此風水塔會如此蓬勃發展,皆是與諸帝的興教政策有相關連。透過多層面的相關訊息了解,明清時期能保存如此龐大數量的佛塔,最大因素是距離現今時是最近的,保存上多數是完好,借以抛磚引玉之理念,提供明清時期多項統計數據,驗證明清時期的佛塔之評價與地位,僅供後人參考資料。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