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北齊盧舍那佛造像圖像問題研究
研究生陳維峰 
校院名稱臺南藝術學院 
系所名稱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潘亮文
年度91
地區台灣
提要  自一九九六年起,隨著山東青州龍興寺的發掘,提供對於北齊時代集中出現在河南與山東地區盧舍那佛造像的區隔基礎。本篇論文乃試圖探討北齊河南與山東地區盧舍那佛像的圖像構成元素與成因。藉由檢視兩地盧舍那佛像,針對佛身圖像構成內容與其主要差異進行分析,並進一步探查圖像構成與東晉佛馱跋陀羅所譯《華嚴經》的關係。
  首先,檢驗《佛祖統記》的相關記載後,再結合文獻史料和現地遺存作品,以文字學原則和華嚴宗教史實來解頤對於「人中像」到「盧舍那法界人中像」稱名進程的疑問。強調宗教史實對於解釋圖像稱名的關鍵性,得使觀者理解盧舍那所發生如下的稱名序列:人中像→盧舍那像、法界像→盧舍那法界人中像、人中盧舍那像。
  其次,在造像宗教意識的理解方面,先予比對盧舍那佛造像與《華嚴經》的相關描述,發現圖像似乎欲顯明〈入法界品〉普賢行願思想。對此假設,則再透過探求〈入法界品〉普賢行願與《華嚴經》修業僧眾主張的關聯性,進一步提出修行者乃追求普賢菩薩所見得之盧舍那佛。於此,〈入法界品〉普賢行願即成為北齊盧舍那佛造像的主要宗教意識。
  最後,筆者在〈入法界品〉普賢行願思想為北齊盧舍那佛造像主要宗教意識的前提下,提出維摩詰和文殊對問圖像在河南北朝造像中長期以來的圖像傳統,是在北齊以前暨北齊,最能傳達出結合長者、問道與智慧等三項條件的圖像。同時,以益都北齊武平四年(573A.D.)石室墓線刻畫胡人圖像為例,說明青州與西域商業往來的重要性,進而推估胡商圖像在山東北齊造像中自非偶然。相較來說,胡商圖像也得以被視為是在北齊時期,最能傳達出結合政權文化、地區經濟與宗教意識等三項條件的圖像。上述兩者的意義並不是一固定系統,它是流動於北齊文化、佛教圖像與〈入法界品〉普賢行願之間。故此,河南盧舍那佛像中的維摩圖像與山東盧舍那佛像中的胡人形象確能符應《華嚴經》〈入法界品〉普賢行願思想。
  綜上所述,河南、山東盧舍那佛像大抵上皆有三界六道圖像,其內容符合於《華嚴經》〈入法界品〉之普賢行願思想;又,兩地圖像差異所見到河南盧舍那佛像中的維摩圖像與山東盧舍那佛像中的胡人形象,仍能符應《華嚴經》〈入法界品〉普賢行願思想,使得北齊盧舍那佛造像的圖像構成實質有其統一性。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