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佛教臨終助念變遷初探
研究生張武毅 
校院名稱慈濟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與文化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林建德
年度98
地區台灣
提要  臨終助念是佛教為臨命終者提供一個寧靜、安心之臨終關懷機制,是臨終處理之一大特色。本研究從原始佛教之助念、中國佛教之助念、新興佛教團體之助念三個階段,探究臨終助念之形成與變遷。第一階段探究臨終助念之起源,列舉《阿含經》各種有關維繫正念之助念型態。第一章指出文獻回顧後,隨即於第二章尋找與助念有關之早期印度思想,其次介紹原始佛教時代以種種法為主之臨終正念型態助念,並在晚出的《增壹阿含經》探討了三念中之念佛,獨立分離為單一修習徳目之跡象,預為大乘佛教念佛法門與臨終念佛之開展。
  第二階段列舉大乘經之臨終念佛助念思想,其次介紹大乘經傳入中國時,途經西域的助念雛形,並在二者進入中國後,經中國僧人的實踐與發展,以念佛為主體行為逐步加入助念元素,形成近代臨終助念。第三章是介紹大乘經臨終念佛與西域助念雛形後,逐一介紹近代臨終助念之三項要素:助念時數、禁忌,及驗生判斷之變遷。助念之模式在西域臨終處理初具儀式後,到了清代戒香法師《淨土極信錄》,加入不可碰觸移動遺體死亡禁忌,並引述了阿耆達王死墮蛇身,及「頂聖眼生天」四頌句驗生判斷之「經證」,奠立近代臨終助念型態之基礎。戒香法師之助念模式,經近代印光、弘一等法師之推廣,成為近代流行之臨終助念。
  從原始佛教以種種法為臨終正念之助念型態,歷經漫長時間之變遷,始於近代完成臨終念佛型態之助念。唯,在近代臨終助念形成後不久,出現器官、遺體捐贈新醫學,及源自慈濟功德會新助念觀點二大變數,對助念禁忌產生不同之看法。故第三階段在第四章介紹近代臨終助念所遭遇之衝擊,一是屬於大乘佛典捨身檀波羅蜜之記載,傾向支持器官、遺體捐贈與否之討論。另一衝擊是慈濟功德會創辦人證嚴法師《生死皆自在》之助念觀點,對助念儀式、助念佛號,及助念禁忌出現不同之詮釋。而證嚴法師不限定助念佛號之方式,又回到以種種法為主之臨終正念助念型態。
  本研究探討助念變遷之過程,也針對部分組成要素之變遷提出省思,盼能作為助念未來變遷時之參考,俾發展出一個更適合現代之助念機制。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