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0800-11 
論文名稱晚明佛教叢林改革與佛學諍辯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改革生涯為中心
研究生江燦騰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李永熾
年度79
地區台灣
提要  在晚明佛教史的研究領域,探討叢林世俗化的問題,迄今為止,仍在起步的階段。雖然日本學術界,如牧田諦亮在<謝肇淛?佛教觀>一文,已提出這個問題;而長谷部幽蹊的幾篇論文,如<明末叢林????修行生活?一形態-德清???曹溪?復興?????->和<明清時代佛教界?展望-寺剎?復興?????->,也稍微觸及其中部份的問題。但在整個研究的視角上,求其較周全者,仍屬希罕。因而,本論文的研究,便成了以叢林世俗化的詮釋角度,來探晚明佛教叢林問題的新嚐試。
  雖然如此,在本論文構思之初,也曾幾度徘徊於詮釋點的擇取方向問題:或遵從傳統思想史的研究方式好呢?或另採取新觀點好呢?如採傳統的思想史研究方式,問題的層次比較單純,且有諸多前輩的研究成果可參考;缺點是容易流於「炒冷飯」的研究。反之,如果採取新觀點,固然可使新的問題點被挖掘出來,但是,所謂新的觀點,究竟理論的依據何在?是否能與晚明佛教叢林的問題相對應?
  幾經考慮之後,認為根據禪宗叢林在中國社會的發展趨勢來看,朝向世俗化是一直無法避免的。明初,太祖雖極力區別僧俗,將叢林修行與社會大眾隔離,且在法律上訂定了嚴密的管制辦法;但明中葉以後,隨著政治、社會和經濟環境的變遷,佛教叢林的生活亦不得在此一時代風尚的衝擊下,轉向世俗化的發展。而到晚明時期,更是急劇地變遷。既然大勢所趨是如此,對研究者來說,即不應迴避,而須加以處理。於是本論文即根據阿部肇一的《中國禪宗史?研究》前例,採取世俗化的詮釋角度,來探討晚明佛教叢林的問題。
  但是,晚明叢林的複雜狀況,較之前代更難處理。因晚明的佛教叢林,一方面有大師輩出,一方面則僧俗急劇混融;不但宗教融合思想盛行,叢林中也出現佛學的大辯論。換言之,根源性的確認和通俗化的發展,同時存在於晚明叢林內部。
  相應於這種狀況,要如何在探討上加以統合,並且又能層別其複雜現象,便需有所斟酌。在本論文中,即根據此一需要,將整個結構,分成三大部份:一、為叢林的共同問題之探討;二、為叢林改革的實踐途徑;三、為叢林的佛學大辯論。而在取材上,則採取圓澄的《慨古錄》為問題的提綱;以活動力最強的德清為改革實踐的線索;在佛學辯論上,則以五臺山新學風的開創者鎮澄為批判的前導。如此,則使叢林的各層面,得以貫串起來。
  然要進行如此的探討,不用說將涉及甚多不同層面的佛教史知識,在研究所數年內,要一一精通,實不可能。但,在研究時,仍盡最大可能,收集相關研究論文;同時也試圖透過近代中國佛教史思想反省的著作,來理解傳統佛學的特質和思想理路問題。所以在本論文裡,雖然處理了一些晚明佛教的新問題,例如五臺山新修行集團的發現,及其引發的叢林關於<物不遷論>的大諍辯;但思想的詮釋依據,仍仰賴於當代許多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此為本論文研究上,所應感激者。假如本論文,尚有可取之處,當歸功彼等之學術貢獻。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