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0202-09 
論文名稱業報緣起與成就無上智慧:以阿含、般若為線索而連貫之
研究生蔡耀明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張瑞良
年度76
地區台灣
提要  我們底下一連整個要來探討思索的,給個總標題,叫做《業報緣起與成就無上智慧》,至於副標題,則定名為──以阿含、般若為線索而連貫之。
  「業報緣起與成就無上智慧」,藉著這樣一個標題,我們希望考量的,是佛陀的教法,且是那教法裏面很核心的某一理趣。其次,「以阿含、般若為線索而連貫之」,則表明了我們立論根本之所依,主要的有二部大經,一部《阿含經》,另一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且以二部經在理趣上的貫穿,做為我們的重點所在。為了讓接著即將展開的工作有一較清楚的頭緒,我們首先極簡略交待一下這二部經的一二點外貌。
  阿含(Agama,阿笈摩、阿伽摩),有「來」、「聖教」、「相承說」、「傳承聖典」等意思。佛家的用法,阿含,指的是佛陀及聲聞弟子的聖言教說,透過一代一代師資輾轉而來的經典傳承。打從佛陀一開始攝受弟子,把踏上修學佛法的功課一步一步交付下來,弟子也按部就班,把自己得到的功課一步一步做過去,做到某個水準,有所領悟,或是請佛陀印可,給予進一步的指示,或師兄弟之間,就各人領悟的水準彼此交換見地,這些都收集在一起,便成了《阿含經》。因此,《阿含經》可以說是佛家最根本的一部寶典。在佛家教學的開展方面,一說要檢證修行攀登的道跡,《阿含經》無疑是首先要抬上來的一個判斷準據,即使在研究佛家義理方面,同樣的,也要以此為立論上不可或缺的一個參考原點。
  《阿含經》在漢地的傳譯相當早,陸陸續續被翻譯過來且留傳到今日的,主要有四大部,以及一些單行經、別譯本。那四大部,也就是通稱「漢譯四阿含」,若依照《大正藏》的編列,其順序如下:
  1. 《長阿含經》,佛陀耶舍、竺佛念譯,二十二卷,三十經。(第一冊)
  2. 《中阿含經》,瞿曇僧伽提婆譯,六十卷,二二二經。(第一冊)
  3. 《雜阿含經》,求那跋陀羅譯,五十卷,一三六二經。(第二冊)
  4. 《增一阿含經》,瞿曇僧伽提婆譯,五十一卷,四八一經。(第二冊)
  四部阿含,通通是我們的參考原點,尤其《雜阿含經》,因為直接指向修學佛法一步一步的次第,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
  其次要介紹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大般若經》。這部經,也是很早便有不少前賢接二連三把它譯成漢文,而以玄奘法師的譯本最完善(註1),總共十六會,六百卷,二十萬頌;
  第一會    四百卷  十萬頌  大正藏第五、六冊
  第二會    七十八卷  二萬五千頌  大正藏第七冊
  第三會    五十九卷  一萬八千頌  同上
  第四會    十八卷  八千頌  〃
  第五會    十卷  四千頌  〃
  第六會  (最勝天王分)  八卷  二千五百頌  〃
  第七會  曼殊室利分  二卷  八百頌  〃
  第八會  那伽室利分  一卷  四百頌  〃
  第九會  能斷金剛分  一卷  三百頌  〃
  第十會  般若理趣分  一卷  三百頌  〃
  第十一會  布施波羅蜜多分  五卷  二千頌  〃
  第十二會  淨戒波羅蜜多分  五卷  二千頌  〃
  第十三會  安忍波羅蜜多分  一卷  四百頌  〃
  第十四會  精進波羅蜜多分  一卷  四百頌  〃
  第十五會  靜慮波羅蜜多分  二卷  八百頌  〃
  第十六會  般若波羅蜜多分  八卷  二千五百頌  〃
  在我們看來,《大般若經》和《阿含經》完全是銜接在一起的。所謂銜接在一起,意思是指,沒有阿含法會的基礎訓練,根本開展不出般若法會;同樣的,從事教理的研究時,若不在《阿含經》好好下一番(正確的)功夫,可以說要不是看不懂《大般若經》,便只有走到徹底誤解的地步。這種情形屢見不鮮,毫不足怪,我們稍後再進一步處理。
  其實,不僅《大般若經》和《阿含經》完全銜接在一起,就以《大般若經》十六會而論,也是每一會都有它的作用及特色,而且一會一會上來,都有它的銜接處及轉折處。不過,在尚未理解阿含法會的根本精神之前,以及對阿含法會層層轉進到般若法會的內在關聯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若想一上來便把握住浩浩二十萬頌、十六會的《大般若經》其內在的進行次第及每一會間的轉折,可以說幾幾乎不可能(註2)。或許很有些人大大不以為然,然而,至少我們不打算從文獻的比較入手,也無意於緊盯在歷史考證的背後,而希望的是直接走理趣貫穿之路。
  以理趣的貫穿來接近佛陀的教法,可以有非常多的下手處及進路。無論如何,正如一開頭的標題所顯示的,我們是以「業報緣起」做為下手處,至於其進路,則表現在由此一下手處跨越到「成就無上智慧」這之間的種種轉折與銜接,而其背景,也就是經典上的根據,即說明了阿含法會到般若法會根本是一氣呵成的。
  〔附註〕
  註1:「……般若,前代雖翻,不能周備,眾人更請委翻。然般若部大……梵本總有二十萬頌,文既廣大,學徒每請刪略。法師將順眾意,如羅什所翻,除繁去重。作此念已,於夜夢中,即有極怖畏事以相警誡,或見乘危屐嶮,或見猛獸搏人,流汗戰憟,方得免脫。覺已驚懼,向諸眾說,還依廣翻。夜中乃見諸佛菩薩眉間放光照觸己身,心意怡適。法師又自見手執花燈供養諸佛……覺而喜慶,不敢更刪,一如梵本。」面對這部經典,法師費盡心血,以畢生功力之所凝聚,才整個把它很忠實地譯成漢文,「慇懃省覆,方乃著文,審慎之心,古來無比」。因此,這部經典能以最完整的面貌和漢人見面,法師之辛勞,不可埋沒。引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十(大正藏(以下簡稱大正),冊五○,頁二七五,下~二七六,上)
  註2:例如,芳光運,《大乘佛教?成立史的研究》,山喜房佛書林,東京,昭和五五年。這本書有一千多頁,作者主要的目標在確定他所謂「原始般若經」的內容及其在歷史上的演變發展,而他所憑藉的辦法徹頭徹尾是文獻的比較對照,卻從頭到尾看不到他對「般若」一詞給予稍微像樣的說明,其學術盲點甚為明顯。看這種書,我們不僅得不到任何最粗淺的觀念上的啟發,反而被作者的比較對照搞得暈頭轉向,而作者完全避開理路的探討與澄清,根本不顧及觀念建設的層次,只就他任意斷取的文獻一截一截來比較對照,縱使搞出一千多頁來,其學術價值仍然問號重重。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