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808-48 
論文名稱臺灣傳統齋堂神聖空間之研究
研究生張崑振 
校院名稱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研究所 
學位別博士 
指導教授徐明福
年度88
地區台灣
提要  臺灣齋教有龍華派、金幢派、先天派三派之分,隨著移民的傳入發展,至今已歷二百餘年,最早可溯及清康熙年間在臺南所設立的金幢派慎德堂,形成了以新竹、彰化、嘉義、臺南為傳教中心的發展態勢。齋堂為齋友定期辦供、聚會的場所,通常位於齋友聚居的城鎮聚落之中,而民宅建築的外形,反應了齋教邪教身份的認定,民間宗教的屬性,以及突出的在家屬性。尤其在齋教嚴密組織與行事作風下,出現了規制幾乎相同的「本堂」空間,以應法會儀式的需求。
  齋堂神聖空間模型的建構包含了三個空間觀念。其一,由齋堂建築、祀神等一切表象空間內容所展現的「靜態神聖空間」,以神龕中的神佛座向為中心,對應於日常生活的儀式空間。其二,齋教教義、經典內容中,對於真空家鄉、極樂世界等理想神聖世界的論述,代表著齋教中心思想所蘊含的「理想神聖空間」,是一個完全抽象、想像的空間觀念。其三,齋教中心儀式進行時所體現的「動態神聖空間」,藉由主行法師儀式行為的操演,不斷地再現、揭露齋教傳統思想的中心與起源,具體彰顯了齋教信仰層面的神聖意識,搭起理想神聖世界與靜態建築空間的橋樑。此三種神聖關係共同架構了齋堂空間的神聖屬性,彼此互有關係,亦互有節制。
  「動態神聖空間」為齋教絕對權力的象徵,由不變的神聖中心、定向、邊界所組成,表現了神聖時空、位序神聖及可動神聖的特性;它的強制實踐,代表著中心勢力的外延,齋教傳統也得以不斷地延續、傳播。相對地,「靜態神聖空間」的可變性,因地制宜地適應了開荒、傳教所遭遇的困境,使得齋教得以多元的變貌,融入地方社會空間之中,也形成了齋堂豐富的地方特色。在動態神聖空間觀念的對照下,突顯了齋堂空間特有的社會文化意義。有的因應邪教身分認定的「秘密」形式根源,使得齋堂建築得以一種非秘密的表象出現,隱藏了教祖圖像、秘密令語等官方禁止的象徵與儀式;或是一種基於齋堂的社會關聯,包括七祖廳的長生祿位、無嗣姑娘神位和堂內人數眾多的年老齋姑等,一種全屬社會空間屬性的表達,展現了齋教「民間」色彩的一面;又或是齋堂「在家」屬性的表現,決定於齋友家庭關係的存在與否,並以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具體表現,尤其當在家屬性成為法擔傳承方式之時,則基於繼嗣關係的「家族式齋堂」也因而出現。
  動態神聖空間的存在,直接指向了齋堂最原始的神聖空間形態。藉由「靜態化」轉變的形構力量,儀式行為、神聖意識等抽象、想像層次的觀念空間,順利地落實到構築空間觀念所屬的靜態神聖空間之中,而所謂的「齋堂建築原型」也得以出現。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