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0205 
論文名稱佛道儒心性論比較研究
研究生張恒毓 
校院名稱南京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中國哲學-中國佛學 
學位別博士 
指導教授賴永海
年度2000
地區大陸
提要  目前,由於佛、道、儒關係研究正逐步為國內外學術界所關注,而佛、道、儒心性論的比較研究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全新的課題,誰在這一領域占有優勢,誰就擁有了發言權。在這種情况下,如何將三者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如何澄清其中的脉絡,就成了問題的關鍵。《佛道儒心性論比較研究》的目的在於,通過對佛道儒心性論的內容、特點和相互間的異同進行必要而充分的整理和研究揭示其內在的規律和相互間實際存在的具體差異,從而為今後認識和解决錯綜複雜的宗教與社會問題提供一個有益的借鑑。一 本論的選題
  從作者的角度說,選擇佛、道、儒心性論比較研究這一主題主要歸因於三個方面:其一,選擇心性論這一主題,基本上是受導師賴永海教授《中國佛性論》的啓發;其二,選擇佛、道、儒的比較研究,則主要受洪修平教授的啓發;其三,中國學術界對三教關係與心性論研究的熱與國外在這方面的一無所知所形成的鮮明對比極大地刺激了作者的研究興趣。作者最初的注意力基本上集中在佛教的修煉體系上,只是後來,以前二者的啓發為前提,以後者的刺激為動力,促使作者敞開門戶,放弃早先的僅僅研究佛教的想法,决心在佛、道、儒心性論比較研究上進行一番嘗試。雖然大多數朋友都認為這一主題太大、太難,但作者對這一選擇是堅定不移的。這是因為,一方面有賴永海教授、李書有教授、洪修平教授、徐小躍教授等的堅定支持,另一方面,作者對這方面的國內外情况有相當的瞭解和把握,作者十幾年來的研究一直都是圍繞佛、道、儒的原典而進行的,作者對相關史料、語言和文字的運用相當得心應手。二 本論的準備與結果
  為了確保本論能取得預期效果,作者為此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這些工作包括:第一,搜集、整理了數千萬字的相關文字資料;第二,借鑑、吸收國際同行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三,廣泛查閱國內外著名圖書館、資料庫的各種相關信息;第四,與國際同行進行廣泛而深入的學術交流。雖然作者在研究過程中也産生過畏難情緒,但完成之後的《佛道儒心性論比較研究》却是令作者無比欣慰的。為什麽呢?這主要有兩點原因:其一,從學術上說,本論提出幷闡述了不少獨到的觀點,對涉及的核心理論問題都有比較恰當的處理;其二,本論系統地實踐了作者的以語言分析法為基本內容的方法論,從而為進一步推廣此一方法論提供了生動的範例。三 本論的題目排列
  從排列的次序上說,中國傳統的座次排列是“儒→釋→道”,但本論的排列則與傳統做法截然不同:本論將佛教列在第一位,然後是道家、道教,最後才是儒家。本論的這一安排幷非標新立異,而是有著特殊的考慮。具體說來,本論不是簡單探討佛、道、儒的關係問題,而是從心性論的角度揭示佛、道、儒的關係,其重心在於心性論而不在佛、道、儒,佛、道、儒僅僅是作為心性論的載體而出現的。根據作者的考察和本論相關章節的揭示,從理論的角度說,最有系統、最早形成心性論體系的是佛教,然後才是道家、道教和儒家。從內容多樣性和社會功能的角度說,佛教相當於百貨店,道家、道教相當於藥店,儒家則相當於糧店;從理論空間的大小來說,佛教最大,道教次之,儒家最小。儒->道->佛,這是一個由易到難、由淺顯到深入的人生修煉系列。因為本論的重點是對相關問題進行理論層面的揭示和論證,看重的是思辨性、理論的深度和系統化的程度,所以本論以佛教為首而以儒家為末。此外,本論將儒家列在最後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儒家學說在中國社會中絕對權威的樹立導致了中國的衰落。作者這麽說,是因為中國走向興盛時所用的指導思想都不是儒家的,往往是道家、兵家或法家的,是儒家地位的上升和絕對化造成了許多王朝的沒落,諸如西漢、東漢、宋朝、明朝、清朝等。他們最初以道、法、兵之思想為指導而奪取政權,可一旦牢牢掌握了政權,隨著其工作重心由創業轉向守業,其工作的方式就由進取轉向保守,於是,儒家學說就取代早先的指導思想而成為官方意識形態。當然,問題不在於儒家本身是否為官方所認可,而在於儒家思想是否成了絕對權威,是否允許其它思想與之幷駕齊驅。由於儒家重人文而不重科技、强調集體而無視個體、强調聖王的絕對權威而無視百姓的切身權益,其表面的優點掩蓋不了其社會理想的空想本質,以之為唯一指導思想就會很快走向儒家學說的反面,所以本論將其置於最後,以盡可能避免儒家學說的負面效應。四 本論的篇章結構
  從結構上說,本論的主體部分分為七章:第一章探討的是佛、道、儒心性論研究的方法論問題,同時也是本論所采用的方法論;第二章《論心性》,作者對本論的研究對象進行了必要而嚴格的限定;第三章《中國佛教及其心性論》,作者首先解决的是“什麽是佛教”的問題,然後便是對中國佛教心性論的成就與宗派差異進行揭示;第四章《道家道教及其心性論》,作者在界定道家、道教的基礎上對道家、道教心性論的成就與特點進行了深入探討,幷根據史實將以往人們認為屬於道教的成玄英歸入道家名下;第五章《儒家及其心性論》,作者在探討儒學研究的現狀、有關儒家的爭論、“儒”之本義和儒家的界定的基礎上對儒家心性論的成就與特點進行了揭示,幷明確回答了“儒家是否是宗教”的問題;第六章《佛道儒心性異同論》,作者就佛、道、儒心性修煉體系的一些核心範疇在相關體系內的不同理解與運用展開探討,從而對佛、道、儒心性論之間的異同進行了具體而深入的橫向揭示;第七章《結論》,作者對本論各章節所得到的最新成果進行了系統總結,幷明確歸納了本論對國際心性論研究所做的貢獻。此外,作者還安排了四個附錄,分別介紹了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目的1978年至1997年間在大陸發表的有關佛教、佛學、道家、道教、儒家、儒學的論文篇目和本論的參考文獻,以方便人們的進一步研究。五 本論回答的問題
  從題目上看,《佛道儒心性論比較研究》的探討應當包括這麽十個方面的問題:第一,什麽是佛教;第二,什麽是道家、道教;第三,什麽是儒家;第四,什麽是心性論;第五,什麽是佛教心性論;第六,什麽是道家、道教心性論;第七,什麽是儒家心性論;第八,佛教與道家、道教心性論都有什麽樣的異同;第九,佛教與儒家心性論都有什麽樣的異同;第十,道家、道教與儒家心性論都有什麽樣的異同。其中,前七個方面所要揭示的是佛道儒及其心性論的內在性,後三個方面所要探討的是佛道儒心性論的異同問題,前七個方面的探討是後三個方面探討的理論前提。換句話說,只有將佛道儒及其心性論本身的方方面面澄清了之後,才能切實有效地談論它們的異同問題,否則就只能是空中的樓閣。第一,關於什麽是佛教的問題,本論的第三章第一節進行了專門的探討;第二,關於什麽是道家、道教的問題,作者在第四章第一節進行了專門的探討;第三,關於什麽是儒家的問題,本論的第五章第一節進行了專門的探討;第四,關於什麽是心性論的問題,作者在本論第二章進行了專門的探討;第五,關於什麽是佛教心性論的問題,作者在第三章第二節進行了專門的探討;第六,關於什麽是道家、道教心性論的問題,作者在第四章第二節進行了專門探討;第七,關於什麽是儒家心性論的問題,作者在第五章第二節進行了專門的探討;第八,關於佛教與道家、道教心性論的異同問題,作者在第六章第一節從佛教與無為、清淨與清靜、無我與無心、靜坐與煉丹、參禪與坐忘、頓悟與煉養這六個方面進行了專門的探討;第九,關於佛教與儒家心性論的異同問題,作者在第六章第二節從佛教與五常、佛教與孝、智慧與明、信與誠、斷惑證真與存理去欲、即心即佛與心即理這六個方面進行了專門的探討;第十,關於道家、道教與儒家心性論的異同問題,作者在第六章第三節從道德分別論、道家道教與仁義、清心煉性與存心養性這三個方面進行了專門探討。六 本論提出的新範疇
  在論述過程中,作者明確提出,闡述了五個新的範疇:第一,“世俗的佛教”;第二,“勝義的佛教”;第三,“個體的儒家”;第四,“集體的儒家”;第五,“語言分析法”。在論述過程中,作者發現,人們在簡化古文的“齊”字時一律寫為“齊”,本論對此作了必要的更正,將所有古文中讀作“zhai”的“齊”字一律簡化為“齋”而不是“齊”,因為此時的“齊”字是祭祀的意思,只有簡化的“齋”字才符合這一意思。七 本論的方法論
  為了規範相關的探討,作者在本論第一章就佛道儒的規定性問題、心性論的範疇問題、佛道儒關係的處理問題和佛道儒史料的運用問題這四個方面的方法論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其中,第一部分主要討論了佛道儒的規定性在佛道儒心性論研究中的必要性和前提性,批駁了種種等級觀念和默認處理手法的不可取性;第二部分,作者對心性論在中國興起的前因後果作了簡明的描述,幷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它與人性論所存在的瓜葛,論述了將二者區別開來的重要性;在第三部分,作者則通過形象的比喻著重闡述了佛道儒相互關係的處理原則,認為盲目的主次觀念和簡化的因革綫索都是非常不妥的做法;而在第四部分,在强調史料重要性的同時,作者指出了史料運用中應當注意的一些問題,以盡可能避免盲目性、隨意性和錯誤的發生。通過有關探討,當前相關研究中所存在的主要方法論問題都得到了較為系統的理論揭示,從而為引起人們的關注幷最終糾正有關弊病提供了有益的啓示,同時也為本論的順利展開提供了必要而明確的指導原則。具體說來,本論的方法論與以往的研究都有所不同,這最大的不同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本論對涉及的所有基礎問題一律進行嚴格的界定,避免使用默認處理手法;第二,本論首次大規模地引入幷運用了語言分析法;第三,本論對涉及的人物與思想一律進行心性論框架下的重新審視,不接受、不發表依據不足的觀點。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