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0406 
論文名稱梁漱溟教育思想之研究
研究生潘玉愛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陳福濱
年度90
地區台灣
提要  第一章緒論
  首先說明論文之研究動機、範域、方法與文獻,將導引出論文的方向。第一節,以研究動機來論筆者所持之觀點是以何為出發,而產生對此主題的好奇心,故願試著探索這個領域的問題。研究範域是說明研究的範圍和限制。在研究方法上,以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歸納出重要的教育概念,預期以上述工作達了解梁漱溟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問題與精神,進而能獲悉他的教育目的。研究文獻即是論述所參考文獻之特點。第二節,論述梁漱溟的時代背景與學思歷程,梁漱溟身處於中國近代 與現代之間。他生於民國前十九年(1893),原名煥鼎,字壽銘,後改字漱溟,卒於民國七十七年(1988),享年96歲,他經歷中國百年動盪不安的局勢,更因為生於國家多事之秋,他的生命歷程中自然是襲著於時代的色彩和特徵之中。所以於緒論第二節陳述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中的困境和問題,來審視他的文化觀,並且論及當時中國教育情形與他家庭背景,冀希檢証是否對他思想的影響性;最後,述及他學思的歷程及其轉折。
  第二章梁漱溟的人生與人性觀
  梁漱溟的教育觀建築在他的人生觀上。誠然,人生哲學正是梁漱溟教育思想的開始的基礎,因他不斷思考個人問題與中國問題所激發之哲學思想;並落實於他的人生與社會實際之中,故他在思想與人生實踐上,是具一致性的。若要了解他的教育本質,應要從他思想的進程上來看,誠然,就是他由佛轉儒的轉折上區分,一是佛教人生觀,一是儒家人生觀;然後對照他的藍本(心性)中對人所構建的輪廓,由其思想前期的佛教唯識的心性,前期是以佛教的唯識學的心性觀;中期是西學柏格森的生命哲學釋仁,再加上泰州學派而入陸王心學;晚期所著的《人心與人生》又加入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概念去詮釋。筆者以思想的產生先後的援用思想的心性論作一縱觀,後將其心性觀匯通的提出,希望藉由此探究能清處瞭解其如何建構人的心性?並將心性落於以人為本的文化教育觀的理論中。
  第三章 梁漱溟的教育理論
  討論梁漱溟之教育理論。一般在描述「教育」時,一方面因語言的使用問題;另一方面也因教育是一種有機的、繁複的、綜合性的活動,容易導致人在運用上的混淆和錯誤,故教育概念是需不斷澄清的。教育概念經由分析可使其完整面貌呈顯出來。首先從中國字形音義上析論教育的概念,然後進行對梁漱溟之教育概念的分析,從廣意上言教育和狹義上言教育。在教育功能上可區分為教育對個人的功能、教育對社會的功能、教育對文化的功能三方面。教育的標的即是解決中國問題,即從文化上培養與建造,最後可達「政教合一」的境地。第二節論教育的環境,外圍的大環境是中國文化,拿出以剛的精神;內圍的小環境是只學校的教育形式,其倡講學之風。教育的內容是以社會本位的教育系統,配合其課程教材。而教育方法是以精神陶煉、訂立鄉約、學做合一、與班導師制。
  第四章 梁漱溟的教育實踐
  本章主旨是探討梁漱溟的教育實踐之層面,實言之他最重視的是“中國文化的根“的問題,其曰:「中國文化有形的根就是鄉村,無形的根就是老道理。」如今文化之根已鬆動了,該如何拯救中國文化呢?他認為從老樹上發新芽,也是“創造新文化,救活舊農村”。第一節言辦學的現實因素與模式,梁漱溟列舉了過去中國教育之失:一是教育制度頻頻更動,使人無所適從;二是學校培養出的人才,不符合社會的需要;三是教育和社會相隔,受過教育成社會之病累;四是從學校出身者,唯有回學校教書之一途,如此循環之;五是辦普及教育,卻不見受教育的人增加。這種種的問題,是教育辦的不對。所以他提出社會教育。但就梁漱溟實首先從事教育是學校教育,山東辦學(曹州高中、重華書院創辦、曲阜大學)、廣州中學、勉人中學及勉仁文學院,從以上辦學的結果失敗,因著政局的不穩使之太多的外在因素導致。第二節論鄉村建設的教育實踐:河南村治學院(前身)、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村學鄉學、鄉農學校、訓練鄉村服務人員的學校)。鄉村建設的教育問題:教學資源的缺乏、團結組織的概念不建全、教師工做範圍太廣。
  第五章 梁漱溟教育思想的現代意義
  本章主旨是探討梁漱溟的教育思想中所蘊涵的現代意義,將從其教育理論所備之意義,從小至大範圍之影響的教育面向。第一節是針對教育方法的現代意義論,可從其強調知情意皆備、完全學習學做合一、師友平等共學的關係、主動學習與自治導向、保持不斷向學的心態。並對整體教育面向的啟示:家庭教育、社區教育、成人教育、終生教育、文化教育等五方面。從成人的角度論,他與當代教育思潮存在主義所關懷的主題一致,對人的存有問題的執著,隨順而析論之,將可發現到梁漱溟的思考脈絡以人、生命、人生。但其教育思想中尚忽略了公民教育的重要性與偏頗價值理行,這也是今日我們尚不足的地方。
  第六章 結論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