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吉藏的「一乘」思想的建立:從世親《法華經論》到吉藏《法華論疏》的考察
研究生胡慧琳(釋見岸)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釋昭慧
年度96
地區台灣
提要  本文主要探討吉藏對《法華經》中「一乘」思想之詮釋,並且將研究範圍設定於吉藏之《法華論疏》。唯識學派認為部份聲聞是不能回小向大的;三論宗依緣起性空之理,說眾生皆有成佛之可能性,但並未強調其必然性。吉藏如何詮釋《法華經》中一乘之必然性,以及如何註解世親三乘究竟之說,是本文研究的範圍。
  《法華經》之一乘義,在理論上是說三乘同一法性,如來不會只以小乘法度化眾生,諸佛所說皆是一乘(大乘);聲聞如果證阿羅漢不會不知一乘義,若不知者是因現前無佛,未來將會到他方淨土受生見佛而發菩提心。在事項上則說明諸佛世尊皆為令眾生成佛而出現於世,但恐眾生不能相信,故以種種言辭、譬喻說明,所說法皆為一乘教。又舉出釋迦佛是早已成佛,過去曾度化許多發菩提心的弟子都是現在及未來的聲聞弟子;釋迦佛也不是真涅槃,常在靈山常為眾生說法。
  世親在《法華經論》中詮釋一乘有其特殊的立場。全論以五大要義說明《法華經》:七種功德成就、五分示現、七種譬喻、三種平等、十種無上義。雖然眾生皆具佛性,三乘同一法性,但不是每一位聲聞都能成佛,他認為《法華經》所教乃是「退心聲聞」及「變化聲聞」,「增上慢聲聞」及「決定聲聞」是不能也不會回向大乘。而《法華經》中的化城,指得是禪定境而已,並非二乘涅槃境。依其唯識學派的種姓思想,認為一乘是方便,三乘才是究竟,不認為所有的聲聞都能回小向大。並指出所謂一乘者,是因一,而非果一,從法身、佛性之因義說明一乘。這樣的觀點與《法華經》之本意有所出入,只是經中所說一乘義的一部分。
  吉藏在《法華論疏》中,強調法身、佛性、如來藏、實相、真如的意義皆同,實相、真如遍一切法,法身、佛性也遍一切眾生,眾生因地具有如來法身體(如來藏),此為眾生皆能成佛之理。而對於世親所說「決定聲聞」、「增上慢聲聞」不能回向大乘一事,則解釋為是此生此世不能發心而已。因為聲聞之涅槃境只是化城而已,還有變易生死未斷,所以未來還是能見佛聞法而發菩提心。
  本文藉由整理世親及吉藏的著作,顯示吉藏對《法華經》中一乘思想的理解,還是忠於經文原意的,但是並沒有對世親三乘究竟的看法有所批判,反而嘗試在世親論點上,補充解釋以建立一乘思想的脈絡。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