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808-50 
論文名稱從廟會活動來探討大廟與舊市街關係:以林口竹林山觀音寺為例
研究生吳怡彥 
校院名稱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都市計劃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辛晚教
年度89
地區台灣
提要  廟會為中國傳統農村社會重要的活動,在廟會中同時展現了祭神、娛樂與交易等行為,其中所匯聚的攤販形成的市集,甚至成為商店街。然國內研究傳統宗教領域之學者對其與廟會關係探討不多;殊不知於廟會所呈現出之交易行為,往往亦為重要的文化現象。本研究以依附廟宇而存在的活動視為廣義的廟會活動,所以不單單發生在節慶時節;在早期農村社會中,因廟而匯聚之活動不僅強調出大廟在聚落精神中心的意涵,節慶來臨時,伴隨趕集行為而來的人潮更為聚落帶來了大量的經濟效益。
  從歷史軸線來看,廟宇空間的規劃對於聚落中心性有其指標導向的意義;從現況來觀察,則對於都市計畫規畫方向,一直以來對於傳統文化的展演空間的漠視,有導正性的價值。
  近年來國內學者對於廟宇空間的研究已趨於成熟,惟多從空間形式的觀察與信仰儀式的描述著手,鮮有以廟宇為文化設施的觀點,瞭解因其衍生的文化活動對地方經濟效益的評估;因此,本研究藉由以廟會活動為主軸立論大廟與舊市街在歷史層面關係的變遷,並藉由發掘現況兩者關係間的問題,以擬議地方發展方向。
  從實際的史料收集與訪談中,本文確立了廟會集市與聚落中心性發展的緊密關係,在聚落從村落、庄到市街這樣的一種發展過程,廟宇與攤販也跟著規模產生了變化,廟宇空間的使用者則從角頭居民到村落居民到區域居民,展現了信仰統整社群的歷史過程;而攤販販賣型態,則從農產品與日常用品的集銷,到現今娛樂性消費財的販售,其中反應了社會價值與環境的變遷。至於現況調查,則由平日與例假日廟宇空間使用者組成的不同,反應到攤販對等匯集的差異性,在實質空間規畫上,可以提供彈性的空間規畫思維。
  總結上述,本研究有以下幾個重要的結論與研究發現:一、廟會內容與形式,在建廟過程不同階段的轉變,擴大了宗教圈域的範圍。二、因廟會活動而集結的市場圈域擴張,然由於社會變遷,其扮演城鄉間物質交換中心的經濟意涵衰減。三、廟宇與地方的互動關係倚賴於重大活動的舉辦,亦即唯有透過活動的推展,方得以使設施與周遭空間產生連結。四、不同類型日期的廟會活動對地方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影響的圈域範圍亦不同,呈現了不同層級文化設施集結一身的特質。五、公部門重大建設主導地方發展之力量,凌駕於傳統以廟宇為中心的地方發展,惜公部門開發,未確切考量地方歷史資源,使民俗活動特色隱沒於現代化過程中。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