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聖嚴法師的倫理思想與實踐:以建立人間淨土為核心
研究生林其賢 
校院名稱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所 
學位別博士 
指導教授謝大寧
年度98
地區台灣
提要  聖嚴法師的佛教志業主要開展為法鼓山的相關體系。此係接續太虛大師、東初法師、印順導師等所倡發的「人生佛教」、「人間佛教」,提出「人間淨土」思想,並以「建設人間淨土」作為法鼓山志業的發展理念。
  本文從應用倫理學的角度,探討聖嚴法師倫理思想特色,並從其實踐軌跡中尋繹倫理關懷之核心準則,探究其在面對社會發展問題的具體回應。在情、意向度的倫理建設方案。在情感向度,從情感倫理、生命倫理及菩薩戒的信願討論。在意志向度,則從組織倫理討論法鼓宗的創建及組織經營。
  貫串各篇的主軸思維則是法鼓山發展標誌---從禪者到觀音,從觀音到宗派的角色象徵,探討聖嚴法師指導現代佛教徒,如何能從照顧自己到關懷他人、從小我到大我的倫理實踐。
  面對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聖嚴法師選擇創設「漢傳禪佛教法鼓宗」作為弘揚佛法與延續漢傳佛教傳統的鎮石,這是內修為禪佛教,外顯則呈現為「人間淨土」、「心靈環保」等理念,並衍伸為「心五四」、「心六倫」等社會運動及「三大教育」的廣大志業。本文嘗試著從這條主線來理解聖嚴法師在佛教現代化運動中的倫理建設,大致發現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入世取向的再確認:把宗教修學的起點設定在人間(起信),把修學的終點設定在人間(成佛),而修學歷程也始終不離人間(學法)。這是對「煩惱即菩提」、「不離世間覺」取向的人間教法的再一次肯認。
  二、正視情緒的存在,肯定情感的價值:法師肯定情緒、情感的功能,在修學的安排因此必需先是向著「有情」而不是無情,是要體驗對人的關懷與關愛,而不是平等無私的愛。慈悲是平等的愛是最高境界,但此同時也就肯定了最高目標的慈悲和初始的情緒、中間的情感的直接關聯。這一個關聯的指點,則人間淨土大乘教法的脈絡才真正開通,對於世界的投入與關懷才具備了合法性。
  三、重視個體小我,肯定組織大我:「無我」的修學歷程,法師設置了小我、大我的階程,並對此一歷程在修學上的重大意義特予表出。此一「大我」的施設,也即是延續太虛大師「群眾組織化」的原則,期待以原始佛教的清淨僧團為藍圖,建立有效能有組織的修學團體,俾能使佛法在人間永住。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