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瑜伽行派「顯現」概念之研究
研究生葉蓁蓁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碩士班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陳一標
年度99
地區台灣
提要  本論文從清辨對瑜伽行派「識的二相性」(二種顯現)之批判及唯識古學(瑜伽行古學)與新學思想之差異為楔子,試圖對「顯現」概念有更完整的掌握。瑜伽行派思想的成熟,主要是佛弟子們依著止觀實踐,獲得隨心自在的事實證明;而「顯現」概念初即用作為禪者修定經驗中所體會的定中影像;此概念所表意涵可譬喻如「水中倒影」及「鏡中影像」等這般「無而可見」之情形。瑜伽行派最初乃以此概念說明「萬法唯識」而「似義顯現」之深妙道理。
  彌勒所作諸論書中,「顯現」概念相當被重視。《瑜伽師地論》中的「顯現」概念尚未與認識主體的識結合,僅以此概念表達一種「無」與「有」之關係。《中邊分別論》中,「顯現」概念是以識作為重點,而將虛妄分別在所取、能取的關係上進行分別作用,以此作為對象表現出來,有塵、根、我、識等四種顯現之說。又《大乘莊嚴經論》亦將「顯現」與虛妄分別結合,以虛妄分別作為能取、所取的顯現,且以此概念表示心的認識作用,分為句光、義光、身光、意光、受光、分別光等六種顯現。在《法法性分別論》及世親註釋中,「顯現」亦與虛妄分別結合,乃係指「可得知之物」或「可見之物」是無卻顯現變成譬喻幻與夢,法之顯現實際上亦是無;此論並強調「轉依」後的真如顯現。直至無著的《攝大乘論》,亦非常重視「顯現」概念,其思想發展著重在「顯現」與三自性的關係。然而,在《唯識三十頌》中,只有識轉變概念,護法與玄奘將「轉變」的其中一種「變現」之意聯結到「顯現」來理解。在《成唯識論》及窺基《述記》中,即融合識轉變和顯現,而成立了「變現」之說。
  本文除了從梵、藏語文、西方哲學和思想發展史角度詮解「顯現」概念;亦探討瑜伽論典中凡夫位的「似二顯現及名言顯現」,修行過程中的「定中影像顯現」,直到修行成就後聖者的「真如顯現」;其中,「似二顯現及名言顯現」乃從瑜伽行派認識論的角度探究識與境之關係,而「定中影像顯現」和「真如顯現」則以解脫論的立場描述觀行人的修道次第和境界,以此三種層次的顯現作為本文之主軸。另外,本文亦說明「顯現」概念與幾個唯識重要相關概念之關係,包括「行相」、「轉變」、「虛妄分別」和「空性」等;並以此概念呈顯瑜伽行派之中道思想;且從中釐清瑜伽行古學與唯識新學思想之差異;進而反觀清辨對瑜伽行派「識的二相性」之批判。本文旨從各種角度來探究此一概念,希冀以此概念來呈顯瑜伽行派思想之內涵。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