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808-25 
論文名稱信仰、儀式與社會:以嘉義民雄大士爺為例
研究生黃大展 
校院名稱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人類學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莊英章
年度88
地區台灣
提要  本論文「信仰、儀式與社會:以民雄大士爺為例」希冀透過人類學的田野調查討論宗教與社會的關係,在這個意義下包含兩個提問:大士爺和民雄有什麼關係和民雄大士爺為何要建廟?全文共分六章,首章<緒論>,談研究歷程、方法與資料的使用。架構則是在Durkheim的理論關懷下思考,包含Halbwachs的集體記憶和行動者的角度作文獻的回顧。
  第二章<社會的形成──從打貓到民雄>談打貓社會是如何形成的,它牽涉自然環境和人文的歷史過程。切入的角度以人類學談人群組織連結的兩大假設:血緣和地緣出發,理解它的性質為何?這是Durkheim學派中較缺乏的面向,因為在達爾文進化論的關照下,著重將現狀當成「社會事實」,這種同時限的研究,並無法對於一個社會的文化意義和性質有深刻性的認識。
  對Durkheim來說,宗教的集體表徵就是社會。第三章<民雄街市的公眾信仰到大士爺廟的建立>這樣的出發點討論。看到各種不同組織間的關係,除了「機械性連結」和「有機性連結」這兩種「正向性」的存在外;尚包含競爭、衝突等不同情境式的複雜關係。從大士爺廟建立到後來發展的場域中,探討地方社會的菁英、頭人權力網絡的關係,如何在宗教事務中展現。並清楚的看到,宗教性的事務等同於社會性的事務。
  從Durkheim的理論關照下,儀式是社會群體定期用來鞏固自己的手段。在儀式當中,因為集體、情緒、氣氛等種種共構出道德和社會集體感。不過,他將社會視為一個和諧的狀態,這無疑忽略掉不同面向的對話。在這樣的脈絡下,第四章<大士爺慶典──非常時期的宗教實踐>。首先,對籌措組織的演變作一說明,並指出代理人制度對於儀式再生產的意義。接著對儀式作一個描述,筆者認為儀式的過程實質上包含兩個脈絡:一以儀式專家為中心;另一以一般民眾為主的脈絡,兩者之間或為平行、或相屬的交互關係。從這兩個脈絡中繼續推演出儀式不僅僅是個宗教事件,它同樣是一個社會事件,並舉兩個個案,討論社會事件中的互動、溝通到達成共識,付諸實踐的過程。即是從神聖性(包含宗教性和休閒性)和世俗性(合作和衝突)兩方面,呈現出慶典儀式中不同行動者之間充滿著和諧、衝突與競爭等不同面向的場域。並以李豐楙「常和非常」的時間、空間概念探討其中的社會文化面。然而,儀式的舉行對於不同的社會行動者來說意義為何?Durkheim並沒有處理到行動者這個層面,這就要藉助於Bourdieu的habitus和場域兩個概念。第五章<大士爺信仰──不同詮釋者的發言權>,著重在不同的行動者面對同一個象徵物(大士爺),不管是經典中的觀音大士到民雄等在不同場域的人,根據個人體驗或是集體記憶等賦予多面向的認知。
  第六章結論。先結合第二、三、四章中社會與儀式單位所含括的區域,推演出一個大區域的歷史社會圖像。另外,嘗試和Durkheim、Bourdieu兩人的理論作對話,其中Durkheim學派著重在社會的延續和集體記憶的角度;Bourdieu則著重在場域和habitus,核心都扣在理解宗教、儀式和社會的種種關係。最後,在前幾個論述的基礎下回答本研究最初的兩個問題:大士爺和民雄的關係?為何要建大士爺廟?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