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0402-09 
論文名稱僧肇思想探究
研究生涂豔秋 
校院名稱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位別博士 
指導教授張聖嚴羅宗濤
年度77
地區台灣
提要  佛教自漢末傳入中國,即與方士技藝之學相結合,專事誦經祈禱之事,缺乏義理探討,直至魏晉,中國本土正值玄風昌盛,有無方興之時,佛學遂轉而與之相融,且借用玄學術語與概念,來解釋佛教經義,遂造成若干新學說、新觀點的提出,然而這些新學說多是依賴玄學之義以滋生佛學之解,自然與原始佛教精神,頗有差距,而中土之士卻多習以為常。
  直至鳩摩羅什來華,大量傳譯大乘經典,介紹空宗學說,方使玄學與般若之差異,日益分明,僧肇為羅什門下「解空」之第一人,以其華美之辭采,陸續完成多篇論述,經序、論序……期能因之廓清「六家七宗」以來,格義佛學所遺留之誤解,並對大乘佛學之基本概念有一正確且清晰之釐定。所以論述之中,多由基本概念著手,不厭其煩,反覆辨述,以期能令讀者了然於心。
  今大正藏中所存之肇論,包含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及涅槃無名論四篇,及宗本義、答劉遺民書、前後札,其中宗本論一文,自唐元康始見於注中,陳慧達所著之肇論疏中,並無此文,而涅槃無名論則自湯用彤先生提出辨偽之議後,石峻承襲師說,以為此文非僧肇之作,呂澂先生亦謹慎擱置它,至日人橫超慧日始有反議之說,然亦未足為有力之反擊也,今則秉信則傳信,疑則傳疑之精神,留待他日證據充足時,再澄清該文中之論點。
  本文的討論自物不遷論、不真空論及於般若無知論,此次第之安排首以「物不遷論」,乃是因為此論實是就現象之今昔相異,而說無常之旨,然「無常者,空之初門也」,故續言不真則空之義;不真之空非惑取之知所能觀也,必也般若之知方能觀照,故繼之以般若無知論也,此雖非按僧肇作論之先後,竊以為欲彰明肇公學說之精義非此莫能也。最終之結,乃綜述肇公語言使用之特色與論辨之方式,以期說明僧肇所取於老莊者,究竟為其語言,抑或兼取其義,又觀其論辨可知僧肇取法龍樹,而不學步龍樹之精神也。肇論雖短,然精深博洽,能扣龍樹學說之精髓,傳大乘空宗之妙旨,實乃上溯般若之津梁也。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