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唐後期五代宋初敦煌僧人生活的世俗化研究
研究生蘇金花 
校院名稱西北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古代史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李並成劉進寶
年度1999
地區大陸
提要  佛教雖以超脫俗塵的「出世」思想為宗旨,但其產生和發展又以世俗社會為溫床,從而形成了以「入世」方式實現「出世」理想的特徵。僧侶世界和世俗世界一樣,是整個社會的層面,一個社會的面貌特徵,有時在僧侶世界表現得比世俗世界更清楚。中國佛教自兩漢傳入,歷經魏晉南北朝之大發展,至隋唐完全走上中國化的道路。其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也是不斷依賴世俗社會,融入世俗社會的過程。由於世俗政權的大力扶植,寺院勢力不斷地膨脹,逐漸形成雄厚獨立的寺院經濟。僧侶是寺院的組織細胞,寺院集體經濟的發展,必然伴隨僧侶個體私有經濟的發展。經濟因素的滲透,使佛教徒擺脫了托缽乞食的苦行生活,介入到世俗的經濟活動中。本文主要依據敦煌文獻及其他傳世典籍,以僧人私有地產的發展及以地產為基礎的經濟活動為出發點,探討唐後期五代宋初敦煌寺院僧人私有經濟的特徵,並進一步揭示寺院僧人生活世俗化的表現。唐後期敦煌僧人的世俗化,也是唐代中原僧人私有經濟發展,生活日益世俗化的具體反映。全文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論述敦煌僧人以土地為基礎的私有經濟的發展,反映僧人經濟生活的世俗化。此部分主要從僧人私有土地的來源、經營方式及以土地為基礎的經營活動等方面展開分析。第二部分:從敦煌僧人的生活方式來探討僧人社會生活的世俗化。僧俗雙重挂籍,僧人與世俗家庭的經濟關係,僧人的"家庭生活"及僧俗間的經濟互助都是寺院僧人生活世俗化的表現。第三部分:通過敦煌僧人與世俗政權的依附關係的強化,反映寺院僧人政治生活的世俗化。社會地位由"方外之賓"淪為世俗政權的"釋吏":社會特權喪失了免納正賦的經濟特權。總之,唐後期五代敦煌寺院僧侶的世俗化,是唐代佛教發展中國化的具體反映,也是中國佛教發展社會化這一趨勢的外在表現。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