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石濤山水題畫文學研究
研究生洪倩芬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施隆民
年度91
地區台灣
提要  我們知道,書法與繪畫一直是中國藝術史上的兩大發展主流,兩者所呈現的都是在筆與墨之間的融合、運用情狀。正因為兩者的表現媒介極為類似,故彼此間也就產生了一種既特殊又微妙的組合關係。有關書法與繪畫兩者間的關係,在張彥遠所撰的《歷代名畫記》一書中就曾經談及,他說道:
   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
  由張彥遠的這段敘述中我們可以知道,其實早在古時,書畫是屬於同一個基礎的,它們雖然以兩種不同的形式呈現出來,但是在本質中,他們能存在著某種互為依存的關係。
  而題畫文學是中國獨特的一種文藝表現,它不僅由來已久,更是異於西方繪畫的一大特色。題畫文學,由字面上的意思來看,即為題寫有關繪畫方面的文學作品,它是一種用詩文寫作的方式,詠歎畫景或說明繪畫創作的旨意,藉以闡發畫意及開拓畫境。換句話說,也就是以詩文之意發揮畫意,以詩文之境闡發畫境。因為這是文學跟美術的結合,故題畫文學兼具詩情和畫意之美。
  釋明復在《歷代高僧書畫集》中曾說:
  書畫款識的創始和變異,乃我們社會大眾審美觀念與價值意識之發展轉注所致。此話說明題畫文學的發展與時代社會的密切關係。早年在漢墓中所出土的帛畫、壁畫中所出現的繪製品,多半有說明性的文字附麗於其上,簡單的有「伏犧也」、「孔子也」等的字樣;較詳細的也有長達百餘字的描述。凡此種種皆是用來說明那些畫面所無法表達的含意,欲使觀者得以獲得較完整的資訊。
  漸漸的,繪畫從寫實的窠臼中超脫出來,新的觀念不斷的產生,在繪畫的技巧上也不再刻意強調「形似」,反而著重在「求其神」和「求其意」兩方面。也就是說,這時期的繪畫創作由本來的求其形似,轉換為求其精(使作品富於生命力)。強調「無法之法」,要求在用筆之際能彰顯「無意之意」,因此表達此「意」的任務就落在款識之上。所以,在這類畫作上所題識的文字,也開始講求其位置、形體、修辭、文義,以求能夠與畫境產生一種融合之美。
  這一轉變尤其表現在佛學興起之後,不僅禪畫大盛,更多文人雅士藉禪學的理論來抒發心中的理念。這股風潮至明朝嘉、萬年間,當時在士大夫階層間形成一股學佛之風。因此,當文人畫家們接觸到這樣的風氣時,他們開始揚棄舊有的「世間禪」 文人畫法,轉而以「祖師禪」 為其藝術創作及修養的手段。由青藤、白楊啟帶領這股風潮,而到了江南四僧(石濤、石谿、八大、漸江)的時候,此風更可謂已達巔峰之際。
  石濤法名玄濟,因避清聖祖玄燁諱,故易玄為元或原,石濤是他的字號,生於桂林獨秀峰下。別號甚多,常用者有苦瓜和尚、瞎尊者、清湘老人、若極、大滌子等。石濤是明室靖蕃亨嘉之嗣,是明末清初的大畫家兼理論家,繪畫兼擅山水蘭竹,筆意縱恣,盡脫前人窠臼,石濤講究「師古人之心,而不師古人之跡。」他在繪畫上的要求是求其創作精神與古人相合,而不是只講究外型的相似。晚年遊江淮一帶,時人爭重之。他所創作的《畫語錄》不僅是一本內容宏闊的繪畫理論專著,其存在於繪畫中大量的題畫詩作,更是我們在研究其創作思想時的一個重要資料。他的「一畫」理論,更是當時畫壇上的一大創見。他也是明末清初遺民畫家中,除了八大山人之外,最具豪情跟才氣的一位,其藝術境界之高超,章法之奇險,筆墨之縱恣,真可以算是明清時期極具代表性的一位畫家。
  他的畫作充滿創造力,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自由、奔放、開闊的胸襟與韻緻。「搜盡奇峰打
  草稿」、「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盤礡睥睨之氣」的神會與契合,正是後世從事藝術
  創作的人所嚮往的境界。而石濤本身因為入道為僧,故其創作深受禪學思想的影響,常在
  題跋中,依禪入詩,成為他寫作詩文時的特殊方式。
  正因為石濤在畫壇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地位,所以興起我研究的動機。環視今日研究石
  濤者,多是從其生平來作考證;或者是研究其畫語錄的內容;也有從藝術思想等方面來著
  手的篇章。但是,卻鮮少有人著墨於其題畫文學方面的探究,因此本論文將嘗試從其題畫
  文學的角度來探討石濤的其人其藝。至於在研究的方法上,所採取的方法是以參照的方式
  ,藉由分析他的山水題畫文學作品,繼而從中發揭他有關於繪畫理論的概念,及他胸中所
  寓積的一些情感。當然也更希望在前人的經驗下能夠再更進一步地貼近石濤的內心世界,
  瞭解他的畫藝。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