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302-13 
論文名稱宋代西方淨土變相之研究:以大足寶頂山為例
研究生劉珮瑛 
校院名稱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陳清香
年度86
地區台灣
提要  淨土藝術除了佛教圖像外,尚包含了建築、舞蹈、音樂及社會風俗等,內容豐富,引人入勝。淨土變大盛於唐代敦煌地區,唐以後敦煌地區的淨土變在數量及內容上均大為減少,宋代的淨土變一方面融合前代,一方面又展現宋代特有的風格。本論文探討宋代各地區出現的淨土變,並以大足寶頂山的觀經變為重點,分析其內涵、風格及時代意義,此龕因存完整,龕像巨大,充分表現出宋代平民化的特色,就其時代性及地理性而言,是頗具代表性的。全文共分七章,其要點論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簡要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範圍之界定、論文架構、研究限制等,以田野調查為基礎,文獻資料為佐證,以利於本論文之探討。
  第二章,宋代淨土宗的開展,探討淨土經典之內容及歷代高僧對淨土信仰的弘傳,對淨土信仰之背景充分的了解,進而分析時代背景下,佛教與政治、經濟及理學之關係。宋代淨土宗如何與各宗相涉,形成其獨具的特色,皆為本章之討論要點。
  第三章,宋以前的西方淨土變,分析西方淨土變的表現形式,並以唐代為主,探討敦煌地區及四川的淨土變發展概況,並從其時間上及區域上來分析淨土變的結構及表現的特色。
  第四章,宋代西方淨土變之形式,宋代淨土變隨時間地域不同,產生多樣化的布局。本章以甘肅、山西及南方地區三種不同形式的宋代淨土變相為例,以圖像和經文對照的方式分析出宋代淨土變繪畫上的結構與風格演變,其所形成的特色。
  第五章,大足寶頂山的觀經變,寶頂山的觀經變是本章探討的重點,追溯其造像之歷史因素及地理背景。第二節則分析觀經變的構圖,就其內容分三部分探討,並以碑文及經文來對照圖像,歸納出其風格。
  第六章,宋代西方淨土變風格,析論從西方淨土變中佛、菩薩形象及背景方面來討論其表現技法,並以寶頂山造像特點來釐清宋代之淨土變表現風格。
  第七章,結論,簡要陳述研究心得,肯定宋代淨土變在社會史及佛教藝術上的價值與地位,不僅對後世淨土宗及淨土藝術有著承先啟後的作用,更弘傳至日本、高麗等國,影響很大。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