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0900-14 
論文名稱《解深密經》與《現觀莊嚴論》止觀學的研究
研究生謝慧光 
校院名稱香港能仁書院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羅時憲
年度81
地區香港
提要  唯識思想雖萌芽於小乘學派的「細心」說,但奠定唯識義理論深厚的基礎,當推大乘經典的《解深密經》,它提供了唯識思想的重要資料。這部經典所包含的思想極為廣泛,但確立「唯識無境」的道理是在「分別瑜伽品」中,佛對彌勒解答「心境一異」的問題時,更為具體而顯著。如經文說「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這很明確的否定了一切客觀的存在,而發展為一切唯心識所觀的思想,以成立有心無境的「唯識」義。但「識所緣是識現」的唯識道理,是從瑜伽者定慧(止觀)的修持經驗而來的,這正說明了「止觀」與「唯識」思想的密切關係。
  義淨介紹印度大乘佛教時說:「大乘不過二種,一是中觀,二是瑜伽。中觀乃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瑜伽乃外無內有,事皆唯識」。然而,後期印度的大乘佛教出現了一種稱為瑜伽行中觀派的思想,其思想的基礎在於中觀派,但其修行方法是融合,統一瑜伽派。在這種思想潮流中,佔有特異地位的是HARIBHADRA,此人對西藏佛教有很大的影響。例如宗喀巴的思想就是基於此人對彌勒的《現觀莊嚴論》的注釋而受影響,甚至西藏僧院所研讀的般若學典籍,也是採用此人的注釋書。
  更可貴的是《現觀莊嚴論》僅以八事七十義,將浩瀚的《二萬五千頌般若經》,加以分析、摘要,成為後期研究般若學的主要依據。彌勒表現於《現觀論》中的手法是整部般若經義的濃縮、提煉、歸納和組合。可見彌勒作《現觀論》的目的,是為了使人更易了解和憶持《般若經》。所以這樣一部偉大的佛教文獻,必受後代學者的矚目,從而研究、注疏和推廣。
  在漢譯方面,有法尊譯連同略譯。今為了探究唯識宗的「止觀」是源於「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思想,所以採取了其先行經典《解深密經》中的「瑜伽品」及後期代表綜合瑜伽行中觀派,而又不失般若的《現觀論》作為了解大乘菩薩的現觀方法及如何求得止觀的依據。
  本文的結構分為五章。第一章為「《解深密經》的內容及其思想」舉出本經的異譯、注疏及組織,以顯示其思想來源。
  第二章是明《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的「止觀修法」,從而詳說瑜伽行止觀法門的修習。
  第三章是明「《現觀莊嚴論》的止觀修法及其內容」,舉出現觀與莊嚴義,以及敘述本論的組織內容,從而了知止觀的實踐及其所發揮的功用。
  第四章為「本經與本論止觀的共通性及別異性」比較。
  第五章「總結瑜伽品與現觀論的止觀影響」,從教史的發展,說明後期觀法的依據及在印、藏、中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