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201 
論文名稱北宋契嵩的文學觀
研究生李雀芬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熊琬
年度90
地區台灣
提要  契嵩身處於排佛熾盛的時代。北宋排佛之士,承襲韓愈尊儒斥佛思想,遂使得當時文士如歐陽修等人,在承繼其文章復古思想之餘,也接受其排佛思想。面對此風,契嵩著書為文,宣揚其儒佛融通思想。契嵩提出儒佛融通思想,排除以歐陽修為主的文士對佛教的誤解,使他們了解到儒佛二家最終目的是在教人向善,他們之間相異處,只是各自的工夫修養不同。契嵩在護教的同時,也贊同歐陽修等人古文運動主張,並提出相關的文學主張,表達出其對文學的看法。
  本文以文學的角度,對契嵩文學理論和詩文創作,進行綜合性的分析歸納整理,以便了解其文學觀點。首先以大時代環境著手討論,了解宋朝是個重反省的民族,宋人這民族特質,使得他們在文學上崇理,而有重視文與道關係的古文和詩句中含有理趣禪味的哲理、禪詩。在經學上,擺脫典籍傳疏,朝向義理的疏解與闡發。在史學上,儒佛兩家,重新為對歷史做整理,使史學風氣蔚為發達。對契嵩身處背景文化了解後,再了解契嵩個人的生命歷程和交友原則,以便能更明白契嵩的人格思想特質,以利於對其文學理論的分析和詩文的解讀。
  古文家重視文與道的關係,在探討契嵩文學觀之前,先對文與道關係的「文」與「道」,二字做釋義,再從歷史脈絡中,了解到,在對「文」有共同的認同下,但隨著作者個性、思想背景的不同,對「道」的定義範圍和為文時對文與道之運用,則有些許的不同。由這比較知道,契嵩的「道」,是儒佛之道,其對「文與道的關係」上,則主張「道充文至」,認為作者心中充滿道,其在行文時,道隨著筆墨流露出,所寫的文句必定雅正,此時就不必多費心思於文辭上的修飾。
  道充足則文辭雅正,這時人文和言文就會兼備,文章的內容和形式則緊密相合,為具有文采內容,而能教導人心,有益於經世治國致用的文章。在理論上,契嵩提出他的文學理論見解,在實踐上,由其《鐔津文集》中的詩文,加以分析歸納契嵩詩文的風格與內涵,明白契嵩詩文的特色,進而以其文學理論相互印證,了解到其不只是文學理論的提出,更將之實踐於文學創作上,使詩文具有其儒佛融會的思想,並在文章充滿道的條件下,其詩文的字句不必雕琢就會樸實雅正,而且讀者讀其詩文,則能起教化的作用。這教化作用擴大於社會國家,則有經世教化之功。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