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度牒制度下的政教關係:以唐代至清代之現象為例
研究生孟憲皖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黃運喜
年度96
地區台灣
提要  在中國封建君主之嚴控下,對於佛教大皆採取扶持、利用且限制的政策。因此,對國家、社會及政治產生廣泛和重要的影響。例如,許多王朝的君主們大肆地造寺、鑄像、譯經以及大量地度僧。然而,在扶持獎掖佛教的同時,也會對佛教僧團進行僧籍的管理,如設立專門機構及官職以達到政治干預僧團的目的。若從唐代至清代的君主對佛教的心態來觀察,不難發現在天下太平時期,各朝代的君主對佛教扶持或者利用。但是,一旦佛教對其政權有威脅或是產生利益摩擦時,朝廷則會全力撻伐,甚且進行暴力式的鎮壓,如唐武宗時的會昌法難。因此,歷代王朝政權及教權二者之關係,大皆是處於皇權高於教權且較為有利之形勢。
  本篇論文即為探討中國歷代實施度牒制度下之政教雙方勢力之消長,以及對佛教僧團和當時社會的影響。度牒在唐代創立,屬於合法僧尼的身份證明。由於擁有度牒即享有免賦稅及勞役的特權,於是使有心人士追逐度牒的情形趨之若騖。若又適逢國運不旺的朝代時,政府即公開販賣度牒以救急之事也屢見不鮮,此現象乃由唐朝首開其端而後代承繼之。度牒制度歷經唐、宋、元、明、清代五個朝代,在長久的演變及發展期間,度牒卻產生了質變的現象。如在唐代時,由單純身份證件演變為籌措軍費的有價證券,之後接續的朝代已將度牒之使用充分發揮在政治、軍事或者是經濟之用途上面。一直到清雍正時期,因實施攤丁入畝之制,以地歸丁,不須報牒免役後,度牒之發給已形同具文。天寶六年(747)所發行的度牒制度,終於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時,下令停止。此延續千年之久的度牒制度終於畫上休止符。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