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0403-07 
論文名稱智者止觀醫療體系的哲學省察
研究生黃國芳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萬金川
年度89
地區台灣
提要  佛法修學的終極目標,即在於要離苦得樂、斷煩惱、了生死。若不能達至於此,那麼所有的努力與辛勞,都將化為烏有。佛教常以醫來喻教,在教法中常喻佛為醫師,法為藥方,僧為看護,而眾生則如病人,故佛有「大醫王」之稱,且專以療治眾生心病為己任。換言之,佛教的教法在徹底根絕包括病苦在內的人生諸苦,此一直是佛教的根本宗旨所在。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說,全部佛教的教理行果,都可以看作是廣義的、深義的醫學,是用以提供並醫治眾生的心病而設。
  從佛教的教理當中,我們不難得知疾病源自於業(指身、口、意的行為造作),而業則實起源於心。換言之,心的無明與煩惱,不僅是導致病苦之因,而且是生老病死、怨憎相會、愛別離、求不得等諸苦之根。因此,無明實是使整個人世間主、客觀世界的種種污穢、不得清淨莊嚴及諸苦惱的根源所在。具體而言,佛教從身、心、境三緣和合的關係中觀察身心二病,認為三者互相關聯,尤其是其中起主導作用的心識,若起煩惱、造惡業時,將可導致生理的失調而生病。
  在《佛說醫經》中,即把引起身中四百四病的原因,總結為:久坐不臥、食無貸(飲食無度)、憂愁、疲極、淫佚、瞋恚、忍大便、忍小便、制上風(呼吸)、制下風十種。其中憂愁、瞋恚二因屬心理因素,而其餘八因則可歸於行為上的不符合衛生與正常運作。又從《摩訶止觀》等則總結病因為六類,其中四大不調中的勞累過度及飲食不節、坐禪偏差、業報等四類,乃屬行為因素,而鬼魔二病則屬心理因素,認為四大不調中的外感寒濕燥熱等乃為外在的因素。
  其中,佛教認為心理上的煩惱及所起惡業,能令身中脈道纏縛阻滯,明點不明,氣受阻不通,為導致疾病的根本原因,故修禪入定,尤其是有意識地打通脈道,打開脈結,令氣行通暢,是治病要方。故本文期望透過智者的圓頓思想,來探究出所以致病的原因為何?之後,再經由「一心三觀」的觀法,對各種病相如實地觀照,以探求疾病的諸法實相為何?最後,再利用智者止觀法門的修學與具體實踐,找出對治疾病的適當方法,並予以根治。換言之,即藉由心意的鍛煉,來調節改善人體的內氣,並提高體內機體的功能,以達到養生、除病的終極目標,進而建構出一套另類的醫學模式,此即筆者撰寫研究的主旨所在。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