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論事》對「一切有論」批判之研究
研究生釋阿難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呂凱文
年度98
地區台灣
提要  本論文所探討者係以目犍連子帝須編成之巴利文獻阿毘達摩《論事》(Kathavatthu)所載「一切有論」(Sabbamatthitikatha)為研究內容。此爭論發生於佛入滅後約200-300年的部派佛教時期,亦即印度阿育王時代。由於說一切有部對初期佛教經典所談「一切」內容,存在另類的觀點及詮釋,引來上座部在「一切有論」裡的批判。論題涉及雙方上座部和說一切有部對於「一切有」和「三時實有」(北傳稱三世實有)的論爭與辯說。本論文主要討論內容可分為兩部份:一、初期佛教佛陀對外道「一切」思想的批判。二、部派佛教上座部在《論事》中對說一切有部「一切有論」的批判。
  一、在初期佛教對外道的批判中,即清楚表明所謂「一切為有」和「一切為無」皆被佛陀定為「極端」,並屬於邪見觀點的立場。佛陀繼而提出了中道觀點──「因緣」。「因緣」原則上包含「有~無」、「生~滅」在內,可以說它本身既無開始也無結束,所以它並不具有如其他宗教裡頭具一切根源性質的創造者一般的身份。對於至上神或梵神創造一切的態度,初期佛教並不予承認。此外,在佛教中,「一切」的定義在於「十二處」。
  二、部派佛教時期,關於《論事》中的「一切有論」,雙方對「一切」的爭論仍圍繞「十二處」,但有增加其他例子如:五蘊、三時、煩惱等辯。說一切有部的思想依據,來自對初期佛教經典關於「五蘊和三時」之關係,持有另一看法,進而主張「三時實有」。此觀點經上座部藉由邏輯問答批判為三時:過去、現在、未來無法互相替代,並提出關於「五蘊和三時」的另一部經。佛陀為比丘說法,此事以「詞別之道」、「增語之道」(取名稱)、「施設之道」(制定)為定說,也可說是以「世俗諦」為名,並不如說一切有部所認為真實永恆不變。針對「一切有」觀點,上座部批判說一切有部為邪見,很清楚地是以初期佛教觀點為根據。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