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佛教傳入初期與中國孝道文化的衝突與融合
研究生陳智煌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黃俊威
年度99
地區台灣
提要  兩漢以孝治天下,除西漢高祖與東漢光武帝外,歷位君主皆以孝為諡號,在政治上,以地方推舉「孝廉」為選拔官員的標準;在學術上,大力提升《孝經》的重要性;在社會風氣上,塑造守孝、重喪、報恩的節操,故兩漢特重孝道,形成牢不可破的價值觀。
  漢代佛教傳入中國初期,雖然有譯經、傳教等活動,但不准中國人出家為僧,故與傳統孝道衝突不大,後因出家僧人日眾,與漢代以來建立的傳統孝道有極大的衝突,其剃髮燃頂,不但有違「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毁傷」的基本孝行;其出家修行更是無法奉養父母、結婚生子,犯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不孝大罪;不禮拜國君,更是挑戰「天命神授」的君親思想,因而無法見容於中國社會,在孝道問題上,儒佛思想的對立、衝突與矛盾,其至演變出排佛、斥佛、滅佛等具體行動。
  為了消弭儒佛之間的衝突,於是有僧人學者或翻譯有關孝道的佛經,如:《佛說孝子經》、《大方便佛報恩經》,以宣揚佛教也有孝道的觀念,強調佛教重視父母的恩德,有些則撰文辯護、或注疏佛經以闡明佛教對孝道的重視,其中以《父母恩重經》在中國先後出現各種不同的版本,甚至漸漸變化為歌讚、寶卷、中鼓書等多樣化的內容以宣傳孝道,其各版本間報恩的方式,也隨著時代的不同,逐漸融入中國的孝道觀。
  本論文以《父母恩重經》的各版本為研究的主要目標,並參考同時代的譯經及注疏的方式,分析佛教受中國傳統孝道觀的影響及轉變,期可以觀察到「佛教中國化」的歷程與現象,並且透過文化詮譯,探究中國的觀點和思想,是如何對佛教進行滲透,佛教又是如何在這個轉變中取得平衡點,藉以彰顯《父母恩重經》在佛教中國化歷程中的重要性。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