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201 
論文名稱從束縛到自由:佛禪與賈平凹的散文創作
研究生李蓮 
校院名稱吉林大學 
系所名稱漢語言文字學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王樹海
年度2001
地區大陸
提要  散文是一種相對自由的文體,抒情散文則倚重作家主體意識的坦誠流瀉,抒寫作家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感悟,言我志趣,抒我性情,因而,心靈自由與精神超越一直是抒情散文作家創作的最高追求。賈平凹早期創作主要反映了他對自然的關注,表現出了佛禪的靈氣,及至後來以一顆“平常心” 參與創作,整個過程與佛禪結下了不解之緣。因為禪在本質上是自由的,它追求的是心靈的超脫從而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賈平凹參禪悟佛為的是有利於自己的創作。他非常推崇《青原惟信禪師語錄》中的一段著名文字:“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他把自己的創作歷程分為“單純入世”、“複雜處世”、“單純出世”三個階段,其實與禪師悟道的過程暗相契合,暗含了一個作家逐步解脫束縛,走上自由的心路歷程。全文分為三部分: 一、心靈的約束: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賈平凹第一個階段的作品集中於80年代前期,主要反映了他對自然的關注,著力表現人與自然合諧、默契的一面,在自然中感悟人生的奧秘與在人生中追求自然的情趣是賈平凹前期散文創作的主旋律,這種人與自然的親和接近於禪家“物我合一”的觀念,但是由於賈平凹前期創作中心靈受到的規約太多,師法前人的痕跡明顯,“物”依然是“物”,“人”依然是“人”,“物”“我”的界限依然存在,即使交融也還留有痕跡,這些痕跡顯示出人的理念的作用,是一種有意的欣賞、感受、呼應,用禪的語言說,即是一種“有心”,“有相”,作者“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還沒有發現真正的自我,即使有充滿靈氣之作也只是靈光一閃,在他風格稚嫩的大背景上顯得微不足道。二、心靈的放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80年代中期,賈平凹以《商州三錄》為代表在天文地理、風物人情的抒寫中,慢慢放鬆了初習散文的種種規約,把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社會人生,開始用自己的“心”去看世界。文章有了自己的心,便有了獨特的感受,有了與眾不同的解悟,所以再看“山”“水”,便不是別人的“山”“水”了。按照賈平凹對散文創作追求劃分的三個階段,這個時期正可以用“複雜入世”來概括,其主要內涵就是整體地感受生活,深切地感受其錯綜複雜性和歷史必然性,把對外部世界的熱情描繪轉為對內在人性的冷靜思索,筆端明顯由輕鬆轉為沈重。人生的痛苦和人性的複雜使他陷入了深沈的思索和無法排解的苦悶之中,他的散文因此帶有了更多的文化意蘊,體悟到了我們民族,尤其是農民在艱難困苦的境界中生生不息的精神奧秘。這正體現了大乘佛教普渡眾生的要義。這個時期的賈平凹從相當程度上擺脫了人云亦云、簡單附和形勢的思想羈絆,以他獨特的方式契入現實社會的各個層面,將銳利的目光透過種種生活表像,投向了深層的意識領域和社會領域,把更高的思想、政治、經濟、道德層面上的體察與思考凝聚在文字裏面,其取材立意必然從山石明月轉向社會時代,其審美取向也由單純唯美走向美醜對立,呈現出質樸渾拙的風格。 三、自在與超越: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到了90年代,經歷了諸多世事流轉的賈平凹,其散文風格亦有了個大的變化。取材範圍拓展,把筆墨更多的傾注于現實人生,抒寫人生的尷尬與荒誕,描繪世態百相,咳笑唾?,幽默詼諧,不假修飾,渾然天成,讓讀者自己去領悟文中百味。他終於擁有了一顆“平常心”。“平常心”是參禪用語,是佛家的境界,這種人在行為上與常人並無不同,不同之處在於其入俗而不累於俗。進入不惑之年的賈平凹,真正領悟到了“平常心”的道理,這種“平常心”既表明了他對於自己人格和人生境界的理想建構,也反映了他的創作思想。強調“平常心”,為的是能充分地享受到生活的藝術,且徹底地放鬆寫作時的緊張,把文學創作拉進日常生活的平凡之中,在平常生活中顯出高遠境界。進入不惑之年的賈平凹,真正領悟到了“平常心”的道理,其人生觀的主要特徵越來越呈現出虛靜的特點,作家終於睜開了“第三隻眼” ,於是看到了自己的本性,解開了生命的束縛,使生命的活力無限釋放開來,從而進入自由狀態,達到了“見山還是山”的境界。 總之,賈平凹的散文創作與佛禪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心靈要超脫世俗人生需要不斷的努力,於是精神呈現出不止息的動態過程。 佛禪的意旨精神引領他經歷了一個用心——放心——平常心的過程,從心靈的束縛走上了心靈的自由,獲得了大自在,他的散文風格也由師法走向自覺、由生硬走向自然、由稚嫩走向成熟。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