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新化地區陰廟鬼神崇拜研究
研究生王朝賜 
校院名稱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化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戴文鋒
年度94
地區台灣
提要  「陰廟」的字面意義給人的第一印象或感覺,通常是陰森恐怖和毛骨悚然。因為陰廟在一般人的認知上來說,是鬼魅聚集之地,充滿著污穢、邪祟,因此避之猶恐不及。其實,每一座陰廟建造的背後,都有其曲折的過程,每一個陰廟中所奉祀的鬼、神,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苦難故事。試著去接近它、了解它,我們會尊崇,至少悲憫這些無祀孤魂的作為和遭遇。人生難免一死,陰廟的存在或許也能讓我們自度「一口氣不來,到何處安身立命?」的深切思惟。
  本文係由筆者秉持一般對陰廟的初始態度出發,藉由探查、訪問,篩選、統計,以紀錄在新化地區的陰(祠)廟分布區域及總數,並先以堪稱粗略的方式---奉祀鬼神稱呼來加以分類,試圖從紛紜複雜的各式陰(祠)廟中找出每一類名稱相近者其間之異同性質而敘述討論。
  既而以祠廟之外觀、形式及營建之材料、方法等為探討元素,以時間為參考軸作一初步歸納,劃分為三個時期:草創期、發展期(又分磚石、木料時期及民居形式時期)、宮廟時期來說明陰(祠)廟隨著時間與環境的改變,其與人群聚落的相對應關係也會跟著變遷。一路由草創期、發展期到宮廟期,廟貌的變異,同時也對應著鬼神地位的提升。隨著神格的提升,祠廟內的祀器也不斷增加與擴充,這些祀器在使用上意涵著人群信眾對祀神的祭祀觀。八仙彩、天公爐、長明燈、環香、金爐等陸續出現,代表其與庄、大廟神明之差異越來越少、距離越來越近。廟體加寬加大後,信眾與鬼神也開始有更多的準備與發揮空間,在祠廟四周置設各種防衛、厭勝物,來營造一個具有神聖意義的空間,這個空間透過祠內、廟外、屋頂、四周的防衛物加以貞定。這些都能證明祠廟脫離鬼趣、進入神境的特殊意義。
  第三部分討論新化地區陰祠廟的特色,粗略提出有些祠廟至今尚保存「骨灰罈」與祠廟合一的原始特色,並透過這些祠廟的活動來看信眾對枯骨的態度。另一方面專設討論平埔族原始信仰與漢族俗信在近山聚落相互影響進而融合的軌跡,同時也對原住民族的祖靈信仰沒落危機作一些反省與思考。再則從陰(祠)廟目前信眾的崇拜儀禮、習慣中找出幾項重要指標,如神像的出現、供品的完備、金銀楮錢的使用、聖誕日的產生、分香及香火袋的流傳等現象來驗證供奉對象由鬼而神在位階上的改變跡象。在此同時,也回頭分析新化地區陰(祠)廟祭祀對象的多元特色,並以其他專家學者的研究所得來檢視其中的性質異同。
  最後討論陰(祠)廟與人群的關係,陰廟需要人群的供養與香火而人群需要透過一些定期與不定期的活動來增添過節色彩、豐富生活內涵。其中定期活動如歲時祭祀、謝神之酬戲、乞龜、參香、繞境、降乩等;不定期活動則為文康活動與占卜等,另外陰廟也作為一般庄、大廟的信仰輔助場域、陽間與陰間的中介角色。因應特定信眾在庄、大廟神明指示之特殊需要而作之祭改、補運、接受祈願等個別需求活動。這些功能性活動都能拉近祠廟與人群的親密關係,讓祠廟成為信眾在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精神撫慰來源,同時也為移風易俗盡一份力量。
  走過蜿蜒之鄉野道路、看盡陰廟之萬千容顏,聽聞每一個悱惻動人的故事,讓人盡棄往日成見,重新看待此一民間信仰的主流面相。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