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703-08 
論文名稱唐代初期敦煌莫高窟的西方淨土變
研究生黃幸惠 
校院名稱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陳清香
年度81
地區台灣
提要  一、研究目的:
  敦煌莫高窟中的西方淨土變繪畫自隋代出現了一窟,到唐代發展成一百多窟,佔現存敦煌總窟數的五分之一,是敦煌經變壁畫中的重要題材。而初唐時期(618-706A.D.)敦煌的西方淨土變舖數(16窟17壁)之多,即已居當時各經變之首,其發展之速,說明在當時,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信仰曾廣泛地流佈於敦煌。本文的目的,在於對初唐時期敦煌石窟中的西方淨土變繪畫作進一步的觀察,探究當時淨土變相的結構、內容與繪畫風格,並推求其來源與發展之方向,以見其藝術表現之成就。另外,試探淨土信仰在敦煌興起的原因,以體會初唐西方淨土變繪製之時代意義。
  二、研究方法和資料來源:
  本文的研究資料主要取自三方面:一為文獻史料,二為敦煌壁畫圖版,三為中外學者的研究成果。方法上,著重於西方淨土變繪畫的內容、結構與風格的釐清與觀察。藉著淨土經典與壁畫表現的比較,而對淨土變內容中各項母題的意涵加以釐定;並針對各壁淨土變作觀察,分析其結構之異同與發展方向;引用現存初唐有紀年及有可信推定年代之敦煌畫作品風格,作為各淨土變壁畫斷代和時間排比之依據;最後,探討初唐敦煌西方淨土變在內容、結構與風格發展上的互動關係。除淨土變的藝術表現外,並使用敦煌寫卷及文書資料,以明敦煌淨土信仰興盛的現象及其原因。
  三、論文內容:
  本文內容分五章進行論述。前有引言為導,第一章「初唐淨土信仰的流佈」,就淨土信仰之內容,弘法高僧及信仰流佈之方式說明初唐淨土信仰弘傳之背景。第二章「初唐敦煌淨土信仰之興盛」,試探敦煌淨土信仰興盛之現象及因由。第三章「以寶池上說法為中心的西方淨土變」與第四章「以寶地上說法為中心的西方淨土變」,則揭舉兩種初唐西方淨土變的基本形式,分別討論其內容、結構和風格表現。第五章「唐代初期淨土變的藝術成就」,總結敦煌淨土變在唐代初期獲得之成果及意義。
  四、研究結果:
  1. 初唐敦煌石窟中的西方淨土變繪畫之驟增是當地淨土信仰興盛的反映。而其信仰的流行原因,應與中原的道綽、善導大師之弘傳法門,和敦煌民眾長期處於戰爭、死亡、恐懼的邊緣,尋求宗教以為心靈慰藉有強烈的關係。
  2. 初唐敦煌的西方淨土變取材自淨土諸經之總合,以教化性為重,與隋代 393窟以全窟表現<觀經>中第八、九觀想內容,以為個人修行觀想之用,誠為一大轉向。
  3. 自淨土變的內容、結構與風格觀之,初唐敦煌人心目中理想的淨土世界是繁盛而恢闊的。內容表現上可由早期(貞觀時期)的繁滿、中期(武則天時期)的清虛到晚期(神龍時期)的復歸繁盛見其端倪;結構的發展上,雖有早期以阿彌陀佛在寶池上說法和中、晚期以阿彌陀佛在寶地上說法的兩種形式,其變化趣向始終在追求淨土規模之浩大無盡;而武則天時期淨土變中佛菩薩繪畫風格之多樣,神龍時期出現之西域風格,更豐富了淨土變的表現。初唐淨土變的多方嘗試,因此奠定盛唐淨土變更加開展的基礎。
  4. 初唐敦煌西方淨土變的內容與結構顯然源自中原地區,此以六世紀末南響堂山二窟淨土變浮雕與220窟淨土變之比較可知,其間關係可能經由長安地區的淨土變轉接。可惜長安地區淨土變今已無存,僅可由段成式在<寺塔記>中的記載略知,初唐長安淨土變亦以寶池為中心作為表現之事實,而段成式亦言及十六觀並事寶池之作法,此為敦煌初唐時期所未見,應可深究其原因。敦煌淨土變的發展可能與四川有關,321窟淨土變即與南朝時期成都萬佛寺的經變浮雕有極相似之構圖方式,值得再加研究。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