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0900-06 
論文名稱唐代彌勒信仰研究
研究生汪娟 
校院名稱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鄭阿財
年度79
地區台灣
提要  一般在佛教寺院的山門經常可以看到一位笑口常開、坦腹而坐的胖和尚,那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彌勒佛,也有人逕稱之為「笑佛」。事實上依照佛教的說法,彌勒將於五十六億萬年後降生人間成佛,是一位帶給人希望無窮的未來佛;但是彌勒現在仍居於兜率天宮說法,所以目前還只是菩薩。不論是現在居止的天宮,或是未來成佛的國土,都是充滿清淨莊嚴、安和樂利的理想世界,而且可以親聞彌勒的說法,因此曾有許多佛子發願往生。
  目前由於彌陀信仰特別盛行,大部分的佛教徒都以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依歸,相對的也有很多人連彌勒淨土都不曾聽聞,殊不知彌勒淨土才是中國早期最為流行的淨土法門。由彌勒信仰逐漸轉向彌陀信仰的過程演變,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無疑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而唐朝正是彌勒信仰由盛趨衰的關鍵時期,因此釐清彌勒信仰在有唐一代的消長狀況,將有助於明瞭淨土信仰在佛教史上發展的軌跡,是為筆者決定研究唐代彌勒信仰的第一動機。
  在中國的政治史上,彌勒將繼釋迦成佛這一特點,不僅使得統治者的政治奪權獲得合理化的藉口,也成為歷代彌勒教亂的重要根源。唐代除以武后利用彌勒信仰革唐為周,對政治影響最鉅外;唐代的彌勒信仰並且上承南北朝的遺緒,而開啟了宋元明清秘密宗教的新貌。而由彌勒信仰安定人心與淨化社會的宗教功能轉變成為政治革命與宗教起事的叛亂藉口,其間轉化的過程,實有詳加闡明之必要,此為筆者研究唐代彌勒信仰的第二動機。
  唐代彌勒信仰除以宗教和政治為兩大關紐外,其他展現於經變圖和造像上的藝術成就,亦不容忽視。而於彌勒下生經變所見的耕穫圖、嫁娶圖等圖樣,尤能反映出唐代農業生產、寺院經濟、社會風俗等等的實際面貌,亦深具研究價值。然本論文限於時力、篇幅的考量,暫時先以宗派與政治為重點,其他各方面有待他日繼續研究。
  本論文之論述主要以唐代各石窟、寺院保存之彌勒造像與壁畫、雕塑等實物,以及有關彌勒信仰之經典論疏(含敦煌寫卷)、歷史文獻和石刻史料為主要依據,並參考中外學者相關之著述及研究。由於彌勒信仰本屬佛教的信仰,而本論文之寫作亦多徵引佛教文獻,因此行文大多直接以佛教的立場來敘述;並藉由佛教的演變過程、教理的發展情形、信仰傳說的普及,以及與其他宗教的交流等方向加以探討。本論文首先闡明唐代彌勒信仰的經典依據及其活動狀況,作為現象分析的基礎,再就宗教與政治兩方面加以論述,期望根基於前賢的研究成果,也能對唐代彌勒信仰提供一些新的詮釋。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